开卷有益

发布时间:2025-05-14 期号: 1842期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文字的溪流漫过教育的原野,每一次开卷都成为灵魂的相遇。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撷取三位教师与书籍的私语,倾听关于阅读的故事。

  

  在文字中遇见教育的诗意

  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 李梦楠

  

  站在初三(5)班的讲台上,窗外梧桐树的斑驳光影斜斜地洒在摊开的语文课本上,我轻抚着书页上《岳阳楼记》的铅字,思绪不禁飘回二十年前。那个躲在县城新华书店角落抄书的青涩初中生——那时的我,未曾料到,阅读竟会成为照亮我教育生涯的一盏明灯。

  初为人师时,我固执地认为备课不过是将教学参考上的分析誊抄到教案本上。直到那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我在学校图书馆尘封的书架上偶遇《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书中作者对《孔乙己》的独到解读如闪电般击中了我——原来“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中,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世态炎凉。当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那个“排”字时,我在他们眼中看到了深度思考的火花。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的阅读视野不断拓宽。研读《唐宋词十七讲》时,叶嘉莹先生对李璟词中“菡萏香销翠叶残”的精妙解析,让我在讲授李煜的《相见欢》时,能带领学生触摸到南唐后主词中的生命质感;品读《文心雕龙》“情采”篇,使我在指导作文时不再空谈技巧,而是引导学生探寻文字背后的心跳。书架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最终都化作课堂上灵动的教学瞬间。

  最珍贵的阅读记忆,是与学生们共同构建的。记得带上一届学生时,我们在晨读时接力朗读《红楼梦》选段。当读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平时最调皮的男生小昊突然举手说:“老师,这像不像林黛玉的微信签名?”全班大笑之余,我们顺势探讨了古典诗词的现代性表达。后来他在周记中写道:“原来古人发的朋友圈也这么酷。”这种跨越时空的阅读共鸣,正是语文课最动人的风景。

  去年教师节,已升入高中的小雯回校探望,递来一本写满批注的《陶庵梦忆》。“老师,您当年在课上念张岱‘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时眼里的光,我现在终于懂了。”捧着这本边缘已翻毛的书,我突然领悟,教师阅读的终极意义,或许就是在学生心中种下会开花的文字。

  如今,我的教案本扉页仍写着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走,欣赏啊。”每天清晨提前半小时到校,在办公室泡一杯清茶,翻几页书,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当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页上时,我总觉得自己何其幸运——能在文字的长河里,做一个永远的学生和永远的摆渡人。

  

  云端处的羽翼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孟 璟

  

  在大学三年级时,我第一次走进“语文教育学”办公室,目光立刻被老师案头一本名为《海鸥乔纳森》的泛黄小书吸引。它安静地躺在老师的桌上,书脊已有些磨损,却透着一股倔强的生命力。

  在那个阳光斜照的午后,这本不起眼的旧书像一扇虚掩的门,等待着好奇的人推开。随着学期展开,每当老师用他特有的温厚嗓音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时,教室里总是格外安静。我记得窗外的梧桐叶正渐渐凋零,而海鸥乔纳森的影像却在我们年轻的心中愈发清晰:它忍受着族群的白眼和嘲笑,在悬崖边独自练习飞翔;它突破身体极限,羽毛在阳光下闪耀光芒;它最终选择回到故乡,眼中的神情温柔而坚定。这些画面像老电影的胶片,一帧一帧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我站在三尺讲台已有十余载,这则故事的意义却在不断生长。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填满水桶,而在于点燃火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安全着陆,而在于勇敢飞翔。

  记得去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窗外梧桐叶簌簌飘落,我在批改作文时读到小林的文字:“老师,我觉得自己就像折翼的鸟儿,永远飞不高了。”字迹洇开了几处,想必是泪水打湿了纸张。那一刻,乔纳森冲破云层的画面突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它那被海水打湿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倔强的光芒。第二天,我把一本崭新的《海鸥乔纳森》送给了他。后来,我再看到他的文字,竟变成了“我听到晚霞与云海的细言碎语,我看到海浪与鸥群的和声相应,拨开夕阳的金光,你要如海流,奔向太阳的光明”。

  办公室里,小王老师正为公开课焦虑不已。“总觉得怎么准备都不够完美。”她揉着太阳穴叹息道。我轻轻推过去那本《海鸥乔纳森》,书签夹在“完美飞行的要诀在于忘记完美”那一页。看着她渐渐舒展的眉头,我仿佛又看见乔纳森教导年轻海鸥时那温和而坚定的眼神。

  那本被翻旧的书依然躺在记忆里,而它的精神早已化作我教案页脚的海鸥简笔画——每当翻开新的一页,都仿佛能听见翅膀划过云层的声响。

  

  时而为师 时而为友

  北京市大峪中学 张 馨

  

  如果说你能有一位朋友,随时陪伴左右,时而为师,时而为友,不离不弃,不偏不倚,那不是别人,定是阅读这位“书友”。于我而言,阅读贯穿了从青涩迈向成熟的每一步,它更是我这名中年教师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犹记初登讲台时,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我不知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发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翻开书页,我仿佛推开了一扇智慧之门,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句句诚恳的建议,让我明白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从那之后,我开始学着用书中的方法,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学生们也逐渐和我亲近起来。

  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我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此时,文学经典成了我的精神食粮。读鲁迅,我看到了旧时代的黑暗与觉醒,那些犀利的文字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品老舍,北平城的烟火气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跃然纸上,使我懂得了生活的百态。这些经典著作不仅丰富了我的思想,还让我在课堂上能够旁征博引,将文学之美传递给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觉得阅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在遇到挫折时,夜读《苏东坡传》,让我在漫长无眠的黑夜中找到人生重启的力量;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汪曾祺的散文宛如一股清泉,润泽了我的心灵,让我学会在忙碌中寻找宁静。

  如今,我也将这份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学生。我会和学生一起在校园的开放图书角翻阅图书,一起分享读后的感受,和学生一起畅谈书中世界。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知道,阅读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

  阅读,于我而言,是知识的源泉,是心灵的慰藉,更是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撑。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开启一段别样的人生旅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