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到伙伴 AI书写教与学“进化论”

发布时间:2025-05-14 期号: 1842期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我们未来该怎么做?本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出台,应答这一时代之问。AI这位“数字虚拟伙伴”的闪亮登场,不仅成为师生教学中的好搭档,更在基础教育领域玩出新花样:虚拟课堂里学生能与古人对话,智能学伴24小时在线陪练,作文批改秒变“大师课堂”……这场教育变革正在给教与学注入“超进化能量”,人工智能助力基础教育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问学之变:AI技术成了超能力学伴

  “原来化学课可以这么酷!”在北京市玉渊潭中学的生命健康实验室里,专业导师将学生采集来的精油样本注入先进仪器设备,片刻间,关键数据跃然屏幕。身着实验服的学生直呼过瘾:“精油报告直接上传到云端分析,像极了在大学搞科研。”原来,他们借助AI算法,从复杂的数据图谱中抽丝剥茧,揭秘出樱花精油成分背后的奥秘……全新的实验场景,让学生在AI技术的助力下有了一个超能力学术伙伴,更让基础教育的化学之钥可以触探到科研的高阶之门。

  同样,在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的作文教学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AI教学实践也悄然开展。借助“in课堂”作文智能评阅系统,学生只需通过“上传—批改—评价”简单3步,就能在2秒内获取人工智能助手给出的作文批改和评价。在这位AI学伴的技术加持下,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新的写作方法,自由表达想法。

  当基础教育课堂遇到AI黑科技,每名学生就都拥有了一位24小时在线的超能力学伴。在这场“智慧”互动中,AI学伴不仅让课程知识“活”起来,更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知识世界的大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成为主动思辨、积极探索的主体。

  “从与人工智能的初相识到学习C语言、写程序,虽然我遇到了令人头痛的‘debug’(计算机排除故障)过程,但学习、钻研、不断实验直到最终破解难题的经历,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前沿科技的魅力。”高中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韩至善(化名)分享道。受益于高中人工智能STEAM和分类走班课程,韩至善现在北京大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图灵班)继续探索前沿科技奥秘。他和他的超能力学伴,正在一起更新升级。北师大实验中学课程教学评价处主任张超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不可或缺地参与教育变革,AI将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助力其实际获得。”

  

  素养之变:AI智能体化身成长搭子

  今年,北京市推出首批7个“京娃”智能体,用科技魔法重塑教育新生态。健康师“京小健”化身“成长管家”,把体育课、美术课、营养膳食和卫生健康打包成“身心发展大礼包”;课间小超人“京小壮”更是身兼数职——安全警报员、运动陪练王、教室环境监测员,让课间十分钟变身“活力充电站”。从美育陶冶到体育强基,从书香浸润到心灵护航,AI伙伴正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全能陪练”。

  阅读书本时,学生往往会对书中内容心生疑惑。以往,他们要么只能等待合适时机向教师请教,要么只能在浩如烟海的搜索结果中艰难筛选和甄别答案,耗时又费力。北京宏志中学“宏阅平台”的智能助手,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学校教师成长部副主任胡玉洁介绍,“宏阅平台”的AI阅读助手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24小时个性化伴读,打造“伴随式”阅读对话场景。这一陪读伙伴专注于特定书籍的知识领域,能够依托书中的文本内容进行精准回答,最大程度地忠于原著。如当学生就《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走向提出问题时,智能伙伴能迅速结合书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背景、祥子复杂的性格特征等关键要素,给出契合原著逻辑的专业分析,满足学生对即时解答的迫切需求。

  当数字画笔在人文素养的卷轴上挥毫泼墨时,智慧操场的AI教练也为体教融合按下“进化键”。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借助智慧体育穿戴设备和AI视觉识别技术,无感采集学生运动数据,并通过AI分析体质监测数据,实现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AI成长搭子,正悄然编织着学生情绪的守护网。学校利用基于DeepSeek平台的“AI心理智体”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全天候响应学生心理需求,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学生情绪状态,并提供个性化建议。

  这场“AI+教育”的创新革命,正在书写未来教育的“科幻剧本”——当德智体美劳步入智慧生态圈,每个成长瞬间都有科技伙伴的加持。或许不久的将来,学生的书包里装着“学科导师”,操场上跟着“AI教练”,连解压都有“情绪机器人”陪聊。这场润物无声的技术变革,正让“AI+教育”变成一场充满智慧火花的双向奔赴。

  

  师说之变:AI助教让教师分身有术

  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校园,北京市多所中学积极探索“AI+教育”教师发展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支点,京城教育界正上演着“科技+人文”的奇妙反应。

  北京宏志中学率先成立“DeepSeek深度应用工作室”,打造覆盖备课、授课、评价全链条的AI教学体系。教师依托希沃智慧教室、ClassIn平台等工具,集体变身“数字魔法师”,开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校更是利用数智技术拆除传统课堂的“水泥围墙”,将数字教室打造成“双师直播间”。

  北京宏志中学校长赵勇介绍,在宏志中学,AI可以实现自动批改作文、作业、生成测试题目等功能,减轻教师工作量,让教师专注于教学设计和学生辅导;根据学生的学情推荐适合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通过实时分析课堂数据,为教师提供教学效果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无独有偶,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以“数据+模型”的顶层设计,建设开发了教师发展数字化档案、教师发展周期诊断工具、教师发展共同体协同数字平台、伴随式教师课例研究工具、教师个人发展成就与路径画像工具五大数字化支撑工具。十八中教育集团校长李金栋说:“我们会为每位教师生成一个成长数据看板和一份发展报告,帮助其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明确发展生长点。”

  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平台针对课内外不同应用场景,为教师备课、授课、练习等提供资源服务、互动服务和数字化支持工具,通过伴随式动态数据的采集,实现了基于数据的“针对教、个性学、科学管”。智慧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按照各学段学科的教材架构,对课程资源进行整理、分类、精选,供教师个性化学习和共享。

  当教师有了“智能分身”,便能从重复劳动中抽身,一步步成长为育人艺术家。在科技与人文的双引擎驱动下,教育正加速进化,形成兼具精度与温度的智慧生态,让每个教育现场都成为“未来课堂”的试验场。

  

  【专家说】

  教师为舵  AI为帆

  一场AI与教育的融合跃迁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副校长  古 天

  AI学伴是教学效率、个性化学习和教育资源均衡的技术解法,超级助教是实现跨学科融合和及时个性化教学交互的最佳媒介。

  交互是教学的精华,即时反馈是学习的燃料。但在日常教学中,班级人数众多、学生问题多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和人数所限,很难与每个学生形成实时、个性化的深度互动,难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知识的融合与迁移更是难题。而AI可以“7×24”随时响应,且拥有完备的数据库和知识版图,融合知识广度和深度远超任何单一教师。这就好比一位全科学伴,它能够进行知识跨界融合和个性化即时交互,撮合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心智对话。这不仅提高了知识理解和内化的效率,而且极大提高了主动学习比例。

  科学使用AI,绝非放任学生借AI“抄作业”。AI学伴的使用必须有明确、针对性地设计。例如,鼓励学生用AI查找资料、辅助头脑风暴,但从机制设计上不让AI学伴直接输出作业答案,而是根据学生反馈给出指导。对等的,教师要精细设计任务,让学生在AI的帮助下进行新质内容创造和深度探究。AI不是电子保姆,而是认知脚手架。

  教育生态的DNA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重组。这不是机器取代人类的革命,而是通过人机协同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复读机”或“搬运工”,而是智慧网络的架构师和策展人。AI不是教师的“对手”,而是解决教师负担重、重复性劳动多的“减负神器”。 AI可承担大量重复性工作、资源整理、试题汇编、批改作业、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料等,让教师专注于知识创新与深度辅导。教师的真正价值正在向认知拓扑领域转移,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解读者——梳理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教学逻辑,将个人智慧积淀与AI融合,让个体经验化为集体智慧。

  未来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应该是人机协同的,大模型的崛起正在重新定义学习的本质——知识的结构和内容哪个重要?我们应该学什么、记什么?语言是什么?这或许才是AI赋予教育的珍贵礼物:融合、加速,让每个学习者都成为认知新大陆的哥伦布。AI不会取代教师,但善用AI的教师必将取代不用AI的教师。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宋 迪  孙梦莹  苗 露)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