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游”中“学”:探索新知  传承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08 期号: 1823期

 

  

  编者按:在之前举办的北京市第二十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上,首批北京市社区教育游学项目正式发布。本期,本报详细介绍其中4条线路,学生可在寒假期间通过游览这些游学线路,沉浸式感知北京、品味北京,探索新知与传承文化。此外,怎样做到“游”中“学”,在游学过程中获得考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本报为此特邀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丽君老师给予指导。

  

  石景山:燕京八绝  古街体验

  石景山区推出的“燕京八绝 古街体验”社区教育游学路线,包含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第一通电村、百姓生活驿站小微公共空间3个学习点。

  ■ 活动介绍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是一家非遗主题博物馆,现已成为燕京八绝宫廷技艺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博物馆建设有十大主题展厅。在这里,学生可以在参观中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礼仪及雕漆技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京绣等燕京八绝非遗技艺内容。

  北京第一通电村历史展馆通过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再现了模式口通电改造发展史,红色电业在解放北京中作出的历史贡献以及北京电业的百年发展史。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到模式口通电往事、红色电力记忆以及为解放石景山而做出牺牲的供电英烈的光荣事迹。

  近年来,模式口大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首都城市打卡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以京西书局、瑶家小院、境·199号院等为代表的小院文化构成了百姓生活驿站小微公共空间。该区域集图书、文创、阅读、咖啡于一体。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小院特色文化,沉浸式欣赏古树、台地、毛石花池、铸铜写实骆驼,去寻找那段过去的记忆。

  ■ 推荐理由

  “燕京八绝 古街体验”游学项目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紧扣“红色历史文化”“非遗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文化”“文物古迹文化”等内容,形成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数字化教学以及沉浸式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游学项目,旨在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学生漫步在古韵悠悠的模式口大街,能感受到新旧相交的街区风貌,欣赏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融合。

  

  顺义:田园牧歌  行走顺义

  顺义区推出的“田园牧歌 行走顺义”社区教育游学路线,包含张堪文化博物馆、水稻种植体验区、神笛陶艺村3个学习点。

  ■ 活动介绍

  东汉官员张堪担任渔阳太守期间,开垦稻田,教会百姓种植水稻,百姓因此而殷富。有童谣唱道:“桑树多齐整,麦苗双穗生,张太守来当政,老百姓乐腾腾。”张堪在任八年,匈奴不敢侵犯边塞。张堪文化园创立于2017年,占地约300亩,分为张堪文化展览馆区、水稻种植体验区和荷花塘景区。展览馆区以张堪时期的汉代建筑为文化载体,设立张堪文化区、两汉文化区、农耕文化区,追寻张堪文治武功的一生和“渔阳惠政”的历史,传承、弘扬张堪农耕文化和优秀廉政文化,塑造新时代廉政勤政思想,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水稻种植体验区则以游客体验水稻种植为主。

  神笛陶艺村位于顺义区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东侧,成立于2004年,是北京市中小学生大课堂资源单位,设有陶瓷历史展厅、七十二道工序文化长廊、古窑文化广场、拉坯教室、泥塑教室、彩绘教室等。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包括理论课程、陶瓷彩绘、拉坯、泥塑。陶艺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课程,让人在欣赏美、创造美的快乐中学习知识。

  ■ 推荐理由

  顺义历史悠久,崇文尚教,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民俗文化和红色血脉研学资源。四五千年前,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原始聚落先民定居于此,留下史前文明的印迹。

  “田园牧歌 行走顺义”社区教育游学路线,带领市民跨越历史时空,与东汉初年名臣张堪一起,探寻他为顺义农业播下的第一粒种子,探寻“三伸腰”稻米种植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临其境感受农耕文化和两汉文化。神笛陶艺村则以陶艺为媒介让游客得以聆听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制陶故事,感受动静结合的艺术之美。

  

  延庆:相遇永宁镇  体验二十四节气

  延庆区推出的“相遇永宁镇  体验二十四节气”研学路线包括前平方村二十四节气文化小院、艺园绿泽二十四节气有机农业园和永宁古城与妫水河地理文化3个项目点位。

  ■ 活动介绍

  学生可以在这条线路体验非遗传统文化,近距离感受中国历史的遗存。在这条路线,前平方村二十四节气文化小院建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文化“春季小院、夏季小院、长夏小院、秋季小院、冬季小院”,打造了“一园、一村、一品、一城、一河”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深度学习与体验基地。

  艺园绿泽二十四节气有机农业园也位于延庆区永宁镇前平坊村,占地 330亩,融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开展有机瓜果蔬菜、食用菌、有机灵芝种植,是集智慧农业、康养旅游、循环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示范。

  永宁镇因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复置隆庆州时建县,名永宁,取《尚书》“其宁惟永”之意,故得名。永宁古城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战火仍然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可以说是个奇迹。古城内现存玉皇阁、永宁天主教堂等历史建筑;妫水公园是一座大型城市水体公园,市民可在此探究历史、地理文化。

  ■ 推荐理由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学生了解学习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可以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素材,沉淀历史文化底蕴,无论对其阅读现代文、古文篇目还是文章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燕山地区:“大美燕山  乐享科技”

  燕山地区推出的“大美燕山  乐享科技”社区教育游学路线,包含燕山党群服务中心、牛口峪湿地公园、石墨烯创新种子园3个学习点。

  ■ 活动介绍

  燕山党群服务中心始建于2013年,是一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集教育培训、党群活动、党建品牌培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阵地。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了解燕山石化发展历程,学习石油精神;听微党课,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参加拓展活动,增加团队凝聚力;参与传统文化体验课,增强文化自信。

  牛口峪湿地公园曾是一个工业废水池,如今已经转变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湿地公园,它的转变堪称科技与环保结合的典范。在这里,学生可以游览公园,欣赏美景,放松身心,拍照打卡。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学习科普课程,增强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学生可以参与风光、鸟类摄影课程,还可以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系列课程学习,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观念。

  石墨烯创新种子园是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集群地。该学习点开放部分工业园区供学生参观游览,开展石墨烯及新材料的科普讲座,展示石墨烯创新项目,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石墨烯新材料的特性。通过学习体验,学生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意义。

  ■ 推荐理由

  “大美燕山 乐享科技”学习路线的推出旨在传承石油精神,大力弘扬石化传统,引领人们深切感悟燕山人民艰苦创业的伟大征程,以及企业坚守的责任担当。在游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于游览中学习知识,在欢乐里收获认知,从感悟中深植热爱,进而深刻领悟石油精神的精髓与创新的磅礴伟力。

  

  ■ 相关链接

  为什么要研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王丽君

  

  研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深入探讨真实问题的学习过程。研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中学生应积极参加研学活动,通过走进创新产业园、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等实践基地,深入感受和体验北京的文化,实现“研中乐,乐中知,知中悟,悟中爱”。

  作用1: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研学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符合课程论的本质要求。研学倡导探究、在探究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能帮助学生消除学校课程和现实社会的壁垒,打通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边界。研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将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实现“以实践指导学习”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将研学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实际体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作用2:游玩中增加知识积累

  如何在研学中收获学科知识的积累?以语文学科与燕山线路为例,燕山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了丰富的党史回顾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牛口峪湿地公园的转变历程、自然美景、生物多样性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学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石墨烯创新种子园展示了前沿的科技成果,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学习,将科技知识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提高科技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比如,张堪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故事和贡献被记录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张堪文化展览馆通过场景还原和实物展示,使得课本中的知识得以生动呈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堪抗击匈奴、保卫国家的故事,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与课本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相一致。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激发爱国情感。北京第一通电村的历史可以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一部分内容,能学到与电力科学和工业技术相关的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了解北京第一通电村的历史,学习电力科学知识,了解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作用3:主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研学另一个重要的价值是孩子和家长、学生和老师以及同学和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家可以在游览中解决实际问题。研学能让学生在陌生环境中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通过“知与行”“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与统一,探明面临的真实情景,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来自环境的外在因素,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动机。

  在研学过程中,家长或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研学课题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需要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总之,学生参加研学项目,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在文化、社会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获得积极影响。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