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雪域高原 守望格桑花开

发布时间:2024-11-13 期号: 1807期

  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0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9年来,本市共有299名干部教师进藏支教。他们把一腔热血洒在雪域高原,用“爱”与“情”点亮了莘莘学子求知的目光,他们用青春与热爱坚守在格桑花盛开的地方。

  

  舍家援藏  三递申请

  让西藏教育变得更好一点  再好一点

  

  2014年“组团式”教育援藏正式启动,一批批来自北京的教育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西藏教育事业,他们彰显“首都智慧”,贡献“首都力量”,作出“首都示范”,诠释“首都担当”。在这批援藏干部中,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梁新尤为引人注目。

 

  2018年7月,经北京市教委选派,梁新正式就任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德育副校长。他毅然放下家中年幼的孩子,告别年迈的父母,带着满腔热血与深情踏上雪域高原这块陌生又充满挑战的土地,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援藏生涯。

  提起当年援藏的决定,梁新笑称,“别人援藏都是领导给做工作,我是给领导做工作。”当时的他在学校既负责德育,又负责工会,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要去支教,校领导舍不得。可从上班第一天起,支教就成为萦绕在梁新心头的愿望,可惜多年来一直没有实现。这次得知要派人援藏,他简直迫不及待,“我连条件、待遇都没问,拎着行李就直奔西藏了。”

  两年援藏生活倏忽即过,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梁新的援藏工作并没有随着援藏期满画上句号。两年时间并不算短,可他尚有制订好的德育计划还没来得及完成,他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德育工作刚刚开启了一扇门,这扇门后有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希望的广阔天地。思前想后,梁新再次坐进了丰台区领导的办公室,表达了“还想接着干”的想法,又为自己争取到两年时间。

  任德育副校长期间,梁新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他组织学校结合思政教育主题,依托京藏优质教育资源,定期举办研学活动,先后组织1000余名学生赴京参加研学交流;他还领导学校创建“京藏宏志班”,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帮助700余户家庭成功实现智力脱贫,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他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学校学生排演的节目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展演,屡获嘉奖,甚至参加了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代表西藏展现风采;他还立足校情,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开发了科技研学、劳动教育等优质课程,在西藏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2022年初,后两年援藏工作也已到期。这回,留还是走成了摆在梁新面前的难题:一方面是区领导希望他回去接重担,家人对他再干3年也持反对态度;可另一方面,老校长对他援藏的支持与鼓励,儿子对他说的“老梁,好好干”,都让他最后下定决心,再留任三年,担任北京拉萨实验中学校长一职。

  担任校长后他才发现,校长和副校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工作内容和强度却天差地别。由于体制原因,学校教师干多干少收入差距不大,工作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梁新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人”。他认为只有竭尽全力帮助教师,才能让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为此,学校教师无论有任何需要帮助的情况,从教师子女入学到疫情期间就医,他都二话不说,无条件地提供帮助,最终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拧成了一股绳。

  2022年8月,拉萨突发“新冠”疫情。在疫情期间,梁新身兼多职,冲锋在前,不仅协助当地社区抗疫,还在援藏教师驻地担任主要负责人,带领近200名教师开展流调工作;他同时兼任学校隔离点负责人,一面开展社会隔离工作,一面组织本校教师抗击疫情。尽管任务艰巨,危险重重,他仍旧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坚守一线,最终圆满完成了抗疫任务。

  正是因为怀着对拉北实、对拉萨、对高原无限的深情,梁新三次向组织递交援藏申请。6年来,他克服了高寒缺氧、身体不适,一次次把青春年华留在这个不缺信仰、不缺精神的地方。

  提起为什么援藏,梁新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显得格外平静,“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也不会说什么要改变西藏教育的大话,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让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变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浇花浇根  育人育心

  不负山海不负卿

  

  “索白,暑假我就去拉萨了!我的爸爸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支教,我去拉萨看他时就能与你见面了。”这是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解飞的孩子写给自己拉萨好朋友的书信。

  

  解飞,来自北京市顺义五中,现任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德育副校长。提起自己孩子与自己学生的这段缘分,他甚感欣慰:“当时,儿子所在的小学组织图书捐赠,他把自己很喜欢的课外书捐赠给西藏的小朋友,不久就收到了感谢信,可能也是受我在藏支教的影响,儿子特意表达了希望给西藏小朋友回信,以后有机会还要去西藏见面的愿望。”

  解飞是“京藏同心,见字如面”主题活动的组织者,而他的孩子是这项活动的参与者,父子俩以特别的方式亲历京藏学生通过书信结交笔友,共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见证者,这无疑给了解飞躬耕雪域高原最强大的精神支持。

  援藏两年来,解飞组织近400余名当地学生先后5次到北京参与实践研学活动。其中,最为用心的是他精心为拉北实的孩子量身定制了研学手册。手册将每一项实践活动内容与课本上的知识相结合,将学校小课堂真正融入社会大课堂,让拉萨学生研有所思,学有所获,行有所得。拉北实的学生走进北京校园,与北京学生共上一堂课、同开一节班会,沉浸式体验北京的学习生活,与北京的小伙伴结下深厚友谊。

  实践研学和书信往来,跨越山海的距离,不仅开阔了藏族学生的眼界,更为京藏学子交往交流搭建了廊桥,让两地学生走得更近,也让彼此的心连得更紧。解飞说:“这段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经历,不仅会成为他们珍贵的回忆,同时会在他们心中种下‘紧紧抱在一起’的种子。”

  提起拉北实的劳动实践,解飞黝黑的脸颊上满是自豪。他与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合作开展了“同种一类种,同上一堂课”京拉学子创造性劳动教育活动,并在2023年西藏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上做了交流发言。有趣的是,去年拉萨学生的种子并没有成活,“但这同样带给他们很大收获。”解飞欣喜地说,“有的孩子说,一颗种子的成活都这么不易,更何况妈妈养育我们……”从播种、实验到失败、重来,再到交流、汇报,在这个过程中,京藏两地的同学们通过线上互动,不仅收获了劳动教育、科学教育,更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交融的价值。

  解飞还把劳动教育与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相融合,引入物联网等科技手段,不仅让学生增长了劳动技能,又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探索出一条具有援藏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今年,“同种一类种,同上一堂课”这一活动扩大到拉萨市9所学校。北京的专家将继续引导两地孩子通过科学测量和规范记录,让劳动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解飞感慨道:“这不正是教育援藏团队的意义和价值嘛。”通过拓宽校内德育实践载体,他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教育的校园文体活动品牌。他说:“一定要在援藏的3年里全力以赴,育人育心、浇花浇根,帮助西藏的孩子全面成长成才。”

  3年,对于一个背井离乡的奋斗者来说颇为漫长,但对于一个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教育者而言却是时不我待。解飞就是那个要与时间赛跑的人。去年寒假,他没有直接回京休假,而是连续5天上山下乡,行经2000余公里,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江孜县、岗巴县和定日县实地家访,深入西藏学生家庭,详细了解西藏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他想在雪域高原,同样蹚出一条家校协同育人的路。

  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私米村,是个距离珠峰不到20公里的小村子,需要翻过5900米的垭口,进入深山才能到达。再翻过山就是尼泊尔了。拉北实高二学生巴旦次仁就住在这个山脚下的小村子里。“听说解校长要来家访,”他的父亲笑着说,“巴旦次仁早早就开始兴奋,一直守在村口。”见到解飞,巴旦次仁又紧张又开心,一一介绍了家人,又拉着他参观了村里新修的路和他家新盖的房子,仿佛在招待许久未见的好友。并肩走在家乡的街道旁,巴旦次仁还和解飞分享了自己的理想,他想“考出去”,当个警察,以后回来建设家乡。巴旦次仁的父亲深情地说:“我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但看到孩子的变化,我就知道老师们有多好。明年就要高考了,希望老师严加管教,我绝对支持!”解飞知道,这家藏族同胞是真的把他当“自己人”了。这份信任,比山重,比海深,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这漫长而短暂的3年里弦歌不辍、不负山海不负卿的决心。

   

  几经转折  初心明澈

  为了学生把家安在西藏

  

  “你问我犹豫过吗?当然犹豫过、纠结过,甚至遗憾过、抱怨过。但是我不后悔留在西藏,不后悔成为一名西藏教育人,将余生奉献给这片净土。”

  

  熊育文出生在湖北,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任教。在教育援藏中,他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他的援藏工作几经转折,从北京到西藏,熊育文一走就是十年。

  教得了学生,担得起培训,做得好管理……在别人眼中,熊育文是一名全能型人才,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他所表现出来的“得心应手”背后,饱含着不为人知的努力与付出。

  援藏之初,熊育文担任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高二两个班的英语教师。他热爱教育教学,最理想的工作便是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孩子们的眼神太清澈了,我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对我们到来的惊喜和期待。”

  熊育文的援藏工作第一次出现转折是在2016年7月。当时拉萨市委组织部在北京、江苏等地的重点高校专招了一批大学生,以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因为工作出色,熊育文被选中担任这些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班的班主任,负责政策宣传、教育管理和思想引领工作。

  在一次主题班会上,熊育文满怀深情地讲述着他所熟知的西藏故事,表达自己对西藏生活的喜爱。突然,一个学员问道:“熊老师,既然西藏生活这么美好,您就留下来呗?”其他学员也纷纷响应:“熊老师,您留下来吧!”留下来吗?留在这里继续教书育人?这个不经意的问题,引起了熊育文的深思。

  培训班结束后,朝夕相处三个月的大学生们开始奔赴拉萨各区县的乡村,熊育文也返回了他教书的学校,但学员们的话时不时会闪过他的脑海,一颗“留下来”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

  回来教学没几天,他的工作再次调整。随着教育援藏工作的深入推进,拉萨市教育局成立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受援办”),熊育文再次被选中,借调到拉萨市教育局,从事教育援藏的管理工作。

  面对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他该如何做好“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政策保障、规划设计、服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我一开始可迷茫了。但既然组织交代下来,我就是现学也要把任务给顶起来。”熊育文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承担起了政策梳理、公文撰写以及对外接待等工作。

  熊育文还经常去各个受援学校了解援藏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反映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协调多个单位落实援藏教师待遇,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工作很累、很繁杂,但我心里很高兴。我真的希望能发挥更多作用,在需要我的地方发光发热。”

  忙碌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随着熊育文援藏服务结束期的到来,各种冲动的念头、矛盾的心理、纠结的情绪愈发凸显,不断在他脑中翻涌。一边是久未见面的爱人、即将小升初的孩子、难得的北京工作机会,另一边是西藏无数可爱的学生和亲切的同事们……整个5月份,熊育文被“回还是留”的问题搞得彻夜难眠。

  就在熊育文无比纠结之时,让他下定决心的契机来临。一天临近下班时,熊育文碰到了时任拉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康娜美朵。“书记亲切地询问了我的工作生活情况,还半开玩笑地问我有没有兴趣留下来,说西藏真的很需要我。那一刻,我的心瞬间被击中了。”随后,从他写下调藏申请,到各种手续批复,事情进展得又快又顺利,这是西藏当地对熊育文的真情回应。至此,熊育文成为第一个自请调入西藏工作的北京援藏教师。

  调藏后的日子依旧繁忙,2020年熊育文又接到了西藏教育厅受援办的借调公函。没有犹豫,他欣然奔赴了下一个战场。

  “这是‘一股气儿’的问题。离开了,就好像一股向前冲的气突然断掉,再续起来又要一些时间。”“其他事可以等,但教育的事不能等。”熊育文的这股气儿,来自北京和西藏的同气连枝,来自身为首都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担当。留在西藏,彻底成为一名西藏教育人,是熊育文源自灵魂与信念的选择。

  从北京到西藏,接近四千公里的距离;从援藏到调藏,已满十年的时间……当时间与空间变成了数字,看起来似乎轻飘飘,但背后沉甸甸的理解与支持、遗憾与牺牲只有熊育文和他的家人能切身感受到。如今,熊育文在西藏日复一日地继续着他热爱的工作,他积极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与挑战,在适应中成长,在磨砺中蜕变。他的脚步踏遍拉萨市3区5县的中小学,他是“留下来”的首都援藏教师,更是京藏两地共同的教育守护者。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宋 迪  实习记者  张睦函)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