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谈
从今起不做“拖延党”
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 杨利利
在初三忙碌的学习中,你努力做到最好,有时却仍忍不住拖延。如果此时有人批评你做事磨蹭,估计你会感到愤怒又委屈吧?你可曾想过磨蹭拖延的背后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磨蹭拖延的神秘面纱。
透视大脑结构 认识拖延本质
让我们从脑科学层面来看看:大脑有个边缘系统,它里面的杏仁核在我们初中阶段正是快速发展时期。杏仁核体积较大的人,会更担心行动的负面影响,表现出犹豫和拖延。初中生脑部发育还不完善,大脑无法很好地协调负面情绪与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做事总是优柔寡断、拖拖拉拉。
另外,日本脑神经科学家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中提出,拖延其实是大脑的“懒惰本性”。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懒惰,惧怕改变,喜欢舒适且固定化的工作生活,这是大脑的“常规”模式。如果从能耗方面看,一个成年人的脑重约1.4千克,相当于体重的2%,而大脑一天所需的能量却占到我们总能量的20%。这种高能耗的特点,让大脑养成了“一切尽可能自动化处理”的习惯。所以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个“懒家伙”,要用勤奋来克服这种固有的惰性。
拖延是一层心理保护色
我们再来看看拖延磨蹭的心理层面。它是人类面临压力的一种保护机制。如果想要拖延的事情做起来很难,甚至是“灾难性”的,那么拖延会帮我们避免面对失败。对于完美主义者,其背后的不合理信念是:一个人必须完美才会被爱、被接纳,拖延会保护自尊。
拖延可能也是亲子关系出问题的表征。一天,我在未成年人辅导中心值班,接待了一位初三生家长。一见面,这位妈妈就跟我说,他家孩子不爱写作业,做事情磨蹭拖拉。总之,家长说了一大堆孩子的缺点。之后,我又向妈妈询问了孩子的成长经历才了解到,原来在孩子刚上小学时,妈妈就会在他放学后布置大量作业,孩子写完了还要继续完成思维训练、听力“磨耳朵”等。这位妈妈无限制地给他加码,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无形中学会了用拖延和磨蹭对抗家长。
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之亲子关系紧张,没有得到家人支持,那么到了初中阶段,尤其是在面对初三繁多的作业时,不磨蹭拖延才怪呢。
主动或被动拖延都要对症下药
面对拖延,我们要先学会辩证地看,自己是主动拖延,还是被动拖延。
如果是主动的,那么你要问问自己:现在初三了,我的目标是什么?清晰的目标可以帮你调整行为。如果你的目标过大或有些遥远,不妨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可以设定月目标、周目标甚至是日目标,把任务写在纸上,贴在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什么。如果你完成了设定的目标,不管大小都可以奖励自己一下。
我们还要给自己创设一个减少干扰的学习环境。例如当你要写作业时,可以把手机静音、关机或是放置在远离你的地方。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人静下心来深度学习与工作。
如果是被动的磨蹭拖延,我们可以从认知上做调整。首先,学会“三赢”想法,即:你好,我好,大家好。比如你回家主动完成作业,之后还主动背点单词等,那么这件事的结果既是对自己有利,家长和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其次,本着“要事第一”的原则,什么事很重要而且还很紧急,我们就先做这件事。要事第一、“三赢”想法,这些认知上的调整会对改善拖延有促进作用。
时间管理小妙招
番茄钟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设定番茄钟:一个番茄钟的时长为25分钟。你可以使用定时器或手机计时工具来设定番茄钟。
2.开始学习:在番茄钟响起之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果一项任务提前完成,就继续检查有无遗漏和更改,直到番茄钟响铃。
3.休息:当番茄钟响起时,立即停止并休息5分钟。休息期间一定不要想东想西,也不要打重要电话或玩游戏,让大脑充分吸收过去25分钟的“脑力震荡”成果。
注意:番茄钟的长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可以从25分钟逐渐调整到更适合自己的长度。
“5+2”法则
5代表如果你遇到不想做的事情就先启动5分钟,试做5分钟看看。2代表一件事如果是2分钟就能完成的,你就不要拖延了,立刻去做。
开卷有益
逆境中的成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逆境中的成长并非易事,但正是这些考验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赋予了我们前进的力量。本期特别推荐两套关于在逆境中成长的系列图书。
《手斧男孩》
【美】盖瑞·伯森/著 陈芳芳 王怡康 王 敏/译
如果你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只有一把手斧,在野兽出没的丛林里,你能否独自生存54天?同行的心理学家陷入昏迷,近200公里的水路,60多个小时的木筏漂流,你能否安全抵达终点?故事中的主人公“手斧男孩”他害怕过,痛哭过,懊恼过,发泄过,但从来没有放弃。他坚信:虽然只能靠自己,但就算没有手斧,也还有勇气。他用手斧赶跑豪猪,凿壁生火,自己做了木筏和弓箭,生吃龟蛋,捕获驼鹿……在泪水、鲜血、绝望和孤独中,男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恐惧、孤独、绝望的时候,就是心灵成长的时候。
推荐理由:
《手斧男孩》是一部经典的少年冒险小说,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威廉·艾伦·怀特童书奖,入选“100年来100部伟大的童书”,既是一部满足少年读者心灵探险的精品力作,更是一部生存教育小说。作品以高密度的细节描写和真实细腻的心理刻画,描述了充满诗意的自然之美和残酷的自然法则,其情节曾令《国家地理杂志》编辑信以为真。通过了解主人公布莱恩的心路历程,读者会在面对像丛林一样不可预见的未来生活时,调动自己的内驱力,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心存希望的态度,更主动建构和经营自己的人生。
《盖瑞·伯森烦恼少年》系列
【美】盖瑞·伯森/著 刘勇军/译
本系列图书是“手斧男孩”系列作者盖瑞·伯森献给男孩女孩的“烦恼急救包”。十二岁的男孩割草攒钱,只为换个自行车内胎,却成了拥有几十万美元的小富翁,他忙得不可交,却开始怀念自由的生活;女孩莫莉做任何事都要看一眼备忘录,活泼的同桌奶奶,让她学会没有备忘录也可以充满自信;全校的黑板擦突然消失,校长请男孩泥鲨帮忙,泥鲨找回黑板擦的同时,发现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臭臭”男孩脸上长满痘痘,他不敢和女孩说话,却总在她们面前出糗,他该怎样摆脱窘境?这些精彩的内容都将在书中一一呈现。
推荐理由:
这个系列是“手斧男孩”姊妹篇,精彩的故事让烦恼少年不再烦恼。本系列基于作者对青春期儿子的真实观察,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细节,生动刻画出十二三岁男孩女孩原生态的心理和生活状态,鼓励小读者感悟羽化的烦恼,享受蜕变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