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课堂

发布时间:2023-04-03 期号: 1694期

教育笔谈

编者按:

  孩子成长的过程如同描绘一幅独一无二的画作。京源学校初三学生家长田磊选择做一名智慧的陪伴者。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路陪伴,也一路收获了最美的风景。

 

一路陪伴  一路风景

北京市京源学校初三学生田玮达家长 田 磊

 

一条主线:

中国心、家乡情

从孩子两岁半起,我开始规划带她假期出游。第一次远行目的地是安徽省黄山市。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那里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我喜欢给她讲历史故事,她妈妈跟她聊风土人情,我们就一路游览一路说笑。那个时候,田玮达常伸出食指指向她关注的事物问:“爸爸,这是什么?”由此增加了我们亲子交流的机会。随后的几年,我们又游走了十个省市,在她小学阶段安排了西安、洛阳、南京、开封、安阳等城市的“中国古都之行”和中国台湾环岛之行。我不确定每一次出行会留给孩子怎样的记忆,但十几年的假期出行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规矩”是我们从小给孩子上的必修课。作为北京娃,见面叫人是规矩,对长辈说“您”是规矩,饭桌上长辈先动筷是规矩,节约不浪费是规矩,坦荡做人、厚道做事是规矩……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太多的规矩,而我们这一代对下一代一样有“规矩”的要求。

我们带着孩子看北京人艺的话剧、听笑动百华的相声、看北京国安的球赛、陪她参与京剧的演出,让孩子感受北京人的“规矩”和对家乡的情感。我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父母那一辈人给了我们很多的经历积累,我们要将这份带着家庭氛围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她未来即便不再年少,也始终记得这些打小儿学来的规矩。

两种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集体的事情积极做

田玮达从小到大很让我们省心,这或许和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有关。上小学后,老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小学一年级的第三个月,班主任刘老师开始教孩子们记作业、记学校的通知,这个习惯孩子保持至今。上了初中后,我们鼓励孩子担任班长工作,希望她通过工作上的锻炼能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也能兼顾到他人和集体。京源学校的篮球赛、公益节、戏剧节、科技节、少先队、团委的很多活动,她不是组织者就是参与者,其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她今后自我发展的一笔财富。14岁的她虽然与多数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有情绪上的起伏,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算是坚持得很好,独立性、自觉性比较强,作为家长我特别知足。

三条原则:

给空间、少说教、多鼓励

孩子的成长并非是一成不变、一帆风顺的。在她小学六年级时,我明显地感受到她的变化。孩子脸上天真的笑容化作喜怒哀乐的快速转换;亲切温和的话语变得直截了当,甚至不留余地;本就比较独立的她与我们的距离又增大了。说实话,我没做好面对她变化的心理准备,一度用严厉的态度“规范”她,也曾因无效的亲子沟通感到失落,甚至为了避免冲突不再主动跟她沟通。经历了六年级居家学习及暑假,孩子一下子长高了10厘米,在线上跟同学交流时能给同学鼓励和赞赏,在做一些事时虽对我有了刻意的回避,但能跟她妈妈提出她的需求、分享她的快乐,我才强烈地意识到是我要做出改变了。

经历了两年的思考与实践,我把握三条原则:给孩子空间、少对孩子说教、多给孩子鼓励。孩子需要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感受到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引导获得的成长。凭着我对孩子的了解,我不会干涉孩子看似“浪费时间”“没有用”的兴趣爱好,不会干涉孩子对于手机的管理和使用,不会干涉孩子对于朋友的选择。虽然相比孩子小时候,我们之间的沟通明显减少了,但正因为减少的是我们对于孩子的说教,反而使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我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孩子思想、行为、言语上的进步。有时我也由衷地鼓励她、肯定她:“你比你爸爸强!”我相信,孩子无论经历风和日丽还是暴风骤雨,她的内心总是向上、向善的。

 

  教育感悟:

在田玮达成长的十几年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孩子的成长,还发现了更好的自己。与其说孩子依靠父母长大成人,不如说我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对孩子而言,她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我愿默默地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一个有智慧的陪伴者!

 

 

开卷有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本期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高级编辑李雪为我们推荐两套有关传统文化的好书。这些书将引领我们巩固所学、开拓视野,在阅读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

(七—九级)

《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编写组编写

 

“诗言志,歌咏言。”短短几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缩其中,这正是古诗词的魅力。《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由教育部语用司组织编写,配合相应年级,每级选取自先秦以来古典诗词100首,涵盖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诗词并有所扩展,按作者年代排序。每首诗词下设“注释”“作者”“导读”“诵读”四个板块,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难点,准确赏析,并掌握诵读技巧。每级均有中国美协知名画家、中国书协知名书法家为特定诗词创作的书画作品,能提高读者审美品位。随书配有App,读者可以下载收听方明、雅坤、虹云等著名朗诵家的配乐诵读,直观感受古诗词的声韵美。

推荐理由: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涌现了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等数以千计的优秀诗人,杰出创作美不胜收。本书从课内篇目出发,适当扩展符合学段的课外阅读,提高读者语文素养;注重引导读者诵读古诗词,提升学习兴趣;结合对古诗词阅读目标的要求,引导读者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从而丰富阅读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感受诗歌语言和构思的美感,进而真正读懂古诗词,并爱上古诗词。

 

《中国皮影戏》

王熙 林中华 著

 

《中国皮影戏》是北京“京西皮影”传承人王熙专门为青少年儿童和皮影初学者编写的皮影戏读本。皮影,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奇特的光影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在青少年儿童中推广皮影艺术的实践经验,将皮影戏的内容分级,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皮影人物造型、道具、舞台及唱腔等,深入浅出地讲授皮影制作、表演、欣赏的基本知识,介绍皮影艺术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创新情况。

推荐理由: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被称为“闪电般的艺术”。它融合了灯光、剪纸、雕刻、戏剧等多种技艺,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很多人知道皮影戏,但了解得并不深入。本书为读者搭建了解、欣赏皮影艺术的平台,带领读者领略皮影艺术独有的特征和魅力,进一步认识民间传统艺术。让读者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皮影艺术,这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与创新。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