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
培训费一次支付不超5000元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胡梦蝶) 在培训机构促销手段诱导下,学生家长超时段、超限额支付培训费用,带来“卷钱跑路”“退费难”风险。对此,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提示,家长和学生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理性选择培训机构,理性支付培训费用。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未取得主管部门发放的行政许可,或以个人名义开展“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等违规培训,这类培训既无资格资质、无质量保证,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方便家长查询,教育部开通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择具备资格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
家长在缴纳培训费前,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从业人员、费用的条款,明确约定退费情形、退费方式,同时索取正规发票并妥善保管。家长在支付培训费时,不要支付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限额的费用,避免退费纠纷和“卷钱跑路”风险。同时,家长要警惕以“充值赠送”等方式诱导超时段、超限额收费。家长要注意缴费安全,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一些培训机构为获得更多客源、获取更大利益,可能会刻意夸大宣传培训效果、培训成绩、从业人员力量。教育部建议,家长和学生要“三思而后行”,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场所、从业人员力量、经营情况、设施设备等情况后,理性作决定。
2023年,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强化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加快校外培训消费纠纷化解、加强消费教育指导、严肃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教育部提醒,家长要“擦亮眼睛”,提高消费权利意识、消费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对违规培训进行监督举报,共同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