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心理教师 徐 璐
编者按:
“你真烦人”“我很累”……疲惫的家长常这样对孩子讲话。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多用“我信息”可以避免一些冲突、矛盾,本期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心理教师徐璐为亲子沟通支招。
案例:小丞是一名初三学生。这一阵,因为即将到来的统测,他非常担心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晚上常常失眠。但是提起复习,他又感到动力不足,想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小丞更感到压抑和烦躁。
小丞的妈妈对孩子这段时间的学习状态很担忧,孩子总是早上赖床不起,晚上又常常大半夜还捧着手机看。她很想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但是刚提出手机使用的问题,孩子就不愿意说话了。他们后面的几次沟通,不是沉默冷战,就是爆发争吵。小丞妈妈非常着急,既忧心孩子的成绩,又担心孩子的身体。
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小丞的行为引发了家长内心的不安。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容易选择“改变孩子的行为”来解决问题,比如控制孩子手机的使用时间、督促孩子抓紧学习等。当孩子升入初中,尤其到了初三,孩子的独立性会有很大提高,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大大增强,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但内心非常渴望他人的尊重与理解,更喜欢同家长平等地讨论问题。当家长仍然采取“命令”“说教”等传统的处理方法,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顾及他们的需求,或是让孩子误以为父母认为他什么都不行,导致孩子总是反驳父母或隐藏真实想法。所以,这个时期对家长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两件事要做:一是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尝试调整自己的行为;二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尝试新的沟通方式,不妨多用“我信息”来表达。
策略: 策略一:关注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角色很重要,但大家都是会难过、会疲惫、有脾气的普通人。所以父母不仅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更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当自己很累的时候,是没有能力接纳孩子的情绪的。
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记录下自己情绪爆发的过程,回顾事件,了解自己情绪升级或减弱的关键点,帮助自己掌握情绪爆发的背后是不是隐藏了自己积压的其他生活压力。以便家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意识地进行调节。
策略二:表达情绪 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处理情绪的合理方法,是表达情绪。用“我信息”的方式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
公式:行为+感受+影响
行为:客观描述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感受:父母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传递给孩子
影响: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如:看到你凌晨还在看手机,我非常担心,休息不好影响身体健康怎么办?
好处在哪呢?当我们用“你”开头时, 可能会传达出命令、指责、评判、威胁、贬损等负面信息。如“你怎么又拿起手机了”“你该去学习了”。而“我信息”通常只是在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如:
当疲劳的爸爸对孩子说:“你真烦人”→孩子会认为:自己很坏。
当疲劳的爸爸对孩子说:“我很累”→孩子知道,爸爸累了。
策略三:正确批评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动力去改变。批评需要就事论事,不贴标签,最好能明确指出错误所在。家长可以采用“三明治”策略:先夸奖孩子的优点;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鼓励认可或接纳共情,激发孩子改变的动力。如:你能坦诚地告诉妈妈没有交作业这件事,说明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但是你违反了班级纪律和要求是不对的,妈妈希望下次你能按时交作业。同时妈妈也知道没能按时交作业,你心里肯定也是不舒服的。你在写作业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
策略四:注意危险信号
当孩子出现了下列行为表现时,家长要马上识别出这些危险信号,不要轻易归为青春期叛逆或沉迷手机。如孩子的睡眠变化,出现频繁失眠或嗜睡的情况;饮食或体重的明显变化;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突然下降;比往常更容易发怒;出现自伤行为等。初三学生面临大考,学业压力会不断增加,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家长要及时关注,必要时带孩子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