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陪伴教育女儿的

发布时间:2022-06-12 期号: 1640期

北京市京源学校初三(1)班学生家长 夏 梦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在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作为严文棂的妈妈,我从初为人母的迷惘无知,到如今的平和释然,其间有许多艰辛,也有许多快乐。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选择适合孩子的家庭参与模式

  刚开始我想和孩子的爸爸一起教育孩子。但在孩子2岁至5岁期间,孩子爸爸外出学习,导致两人之间的亲密度不够,孩子对爸爸比较排斥,爸爸则有些急躁、严厉,对孩子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家里出现了爸爸训斥孩子、我责备爸爸的场面。我意识到这种家庭“混战”的局面让孩子无所适从,不利于其成长。

  和孩子爸爸商量后,我们决定采用以妈妈教育为主、爸爸为辅的方式。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大方向把握等,主要由我负责,爸爸主要做一些接送、采买等工作。我会定期跟孩子爸爸交流孩子的情况,让他适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在我们夫妻二人的相互配合下,家庭氛围平和,孩子的成长始终处于良性状态。近年,随着爸爸的脾气逐渐变得平和,孩子自主性逐渐提高,对爸爸越来越理解与接纳,父女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越来越多。有时孩子还能客观理性地分析、调解家庭矛盾。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每个孩子的成熟时期都不同,尤其早期阶段差异明显。所以,不将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进行比较是对孩子的尊重。我的孩子相对晚熟,小学阶段时阅读能力偏弱,读书慢且不连贯。但我没有将她与别的孩子相比,而是告诉老师她比刚入学时已有很大进步。老师认同我的观点,还在班上表扬了她。一次,孩子回家说:“有同学说我看的书太幼稚了。”我就告诉孩子:“你喜欢看那些书是因为你还有童心。童心是最可贵的。所以,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喜欢看就看吧。”我在行动上也尽力支持她。喜欢看绘本,我就带她看,给她买;喜欢看《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我就给她订购。我们共同探索,一起讨论。

  不放大问题,给孩子纠错的时间

  孩子从小对文字不敏感,经常写错字、别字。她每每求助于我,我都有求必应,哪怕是非常简单的字,也不会表现出不耐烦,更不会说“你怎么连这都不会”。只是在她多次出错时,我会提醒她注意。我坚信孩子总有一天会纠正所有的错字,不必急于一时。

  上初一后,孩子的作文一直写得还可以,有几篇还成为范文。但进入初二,她的作文经常跑题,似乎越想写好越写不好,让她很苦恼。我及时指出她的行文不错,内容也有一定的深度,但结构松散,建议她慢慢来,不着急,多读范文,相信自己。经过努力,进入初三,她的作文水平果然稳定住了。

  由于我不对孩子的问题进行严厉评判或指责,不向她传递负面情绪,所以孩子在我面前没有心理压力,自然地会和我主动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我能及时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并给予一些指导和建议。在孩子读初中期间,我们没有因为学习问题出现对抗、鸡飞狗跳等情形。

  加强理解,与孩子共情

  手机使用是家庭教育中回避不了的问题。记得有一个周末,我和她爸爸都外出了,晚上回来发现她的作业没有写完,原来是看手机耽误了时间。我为此狠狠责罚了她。但后来这种情况仍时有发生,责罚似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考虑到主要原因是孩子年龄小,没有足够的抵抗力。成年人有时都难以抵抗手机的诱惑,更何况孩子?我和孩子谈了玩手机的弊端,并表达了对她的理解。她表示其实自己的内心不愿意这样做,只是控制不住。于是我们就玩手机形成约定,并用文字写下来,包括限定时间、适当奖励、适时提醒等。之后虽然我和孩子之间偶尔也会因为手机产生磕磕碰碰,但基本上相安无事,没有出现你夺我抢的局面。如今,孩子的自制力增强了,手机已经不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进入初三,孩子面临升学,作业量增多,成绩不稳定,有时测验期间还会出现紧张情绪。我理解孩子的状态,知道她感受到了压力,有上进求好的渴望。因此,我陪伴她左右,和她一起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在她需要时给予帮助。我还会适时帮她放松,比如抱抱她,和她聊聊有趣的事情。作为家长,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会比唠叨、责备更能激发其潜力。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多与人沟通

  孩子喜欢画画,想学板绘、水彩,都是自己找软件、找视频自学,并乐此不疲,也颇有长进。至于沟通交流,我支持她在课间多与同学交流互动,或者与同学一起到校园里转转,不要为了赶作业而错失这样的机会。尽管孩子经常要回家完成作业,但心情仍很愉快。在周末、寒暑假,她常约同学一起出游,我也努力创造让孩子们单独相处的机会。因此,在班级里,她越发主动与同学交流、请教,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另外,一直以来,我较少与老师沟通,一是怕打扰老师,不愿占用老师的课余时间;二是想让孩子主动与老师交流,也鼓励她与老师沟通解决问题。孩子与老师们一直相处得不错,有问题会及时询问老师,节日里还会给老师送上祝福,这些都让我十分欣慰。

  我要感谢孩子给了我们做父母的机会,让我们得以体验人世间丰富的情感。再过几年,孩子会进入大学,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也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朝夕相处的岁月,为她展翅高飞奠定基础。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