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作业设计与管理是提升学业质量、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环节。记者日前从北京四中房山分校获悉,学校通过强化作业管理和优化作业设计两手抓,提升作业质量,实现减负提质。
出台《作业管理条例》
在研读国家以及市区文件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推动教师科学合理布置、设计作业。《条例》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作业的内容、时长、形式,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如何设计、布置作业,第三部分主要涉及如何批阅及反馈作业,第四部分主要涉及学校如何监管作业。
《条例》对教师设计、布置、批阅作业的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例如,明确规定,严禁订阅教辅材料代替作业,作业不得超纲超量,教师必须全批全改;备课组长将作业设计纳入集体备课内容,在开学初要设计学期整体作业规划,每周备课时规划下一周的具体作业设计;教师须当堂布置作业,不得请班主任或课代表转述,禁止在微信群、QQ群里布置作业;各学科布置的作业须记录在班级作业公示墙上,放学前由班主任整体统筹,可根据情况调整;教学干部、年级组长每天放学时随机进班查看当天作业布置情况;寒暑假作业由年级组长牵头提前规划设计,经教学干部检查把关后整体布置给学生,对没有完成的学生,可置换为适合新学期要求的学习任务等。
邀名师分享“作业设计一招”
学校邀请本部名师来校讲座,分享“作业设计一招”。例如,语文特级教师刘葵设计的作业“一树一木关于情——我的伙伴树”就让教师拍案叫绝。这项作业设计纵跨学生入学到毕业,既体现了语文的各项核心素养,又与其他学科融合,让人耳目一新。
像这样的名师分享还有很多,如物理学科的“绘制教室电路图”,生物学科的“我向食堂配餐提建议——分析食堂配餐的营养成分”等。尽管这些作业设计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但有一个共同点:既考虑了学科属性,又考虑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拓宽了教师作业设计的思路。
集体批阅形成作业设计共识
校长李欣介绍,学校还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共同研究作业设计的思路和形式,形成作业设计三点共识。
一是课堂作业练习以选择填空为主,由教师和“领头羊”共同批阅,以便教师第一时间全面了解学生所学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二是日常课后作业以教师原创简答题为主,教师全批全改,防止学生借助电子设备和网络“偷懒”,同时增进教师对每名学生的了解,便于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学校要求日常课后作业最好分为常规作业和随课生成作业。常规作业是考虑本学科特点而设计的一贯性作业,如语文的读书摘抄、英语的美文积累、数学的计算演练等,旨在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学科思维,因此注重规范和持之以恒。随课生成作业根据当节课所讲内容而产生,因内容而异,但形式上相对固定,如语文的练笔、数学的练习题、英语的阅读或作文等。这些作业关注新知识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需要准确布置、有效批阅、及时讲评。
三是假期作业以任务活动为主,由教师组织学生群体交流。寒暑假时间较长,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假期作业的设计以任务活动为主,可跨学科综合设计,融合多学科知识背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认知,取得较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开学后,教师通过“学生群体交流”的方式批阅,增加学生对新学期的期待。此外,学校还通过召开学习委员座谈会和不记名问卷调研的方式,对作业设计布置和批阅反馈情况进行监督,努力实现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