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
5大主题  23节教学现场课

发布时间:2024-11-20 期号: 1808期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胡梦蝶)  近日,以“从‘国家育人蓝图’到‘学校实施方案’”为主题的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召开。

  研讨会中,学校共开设了5大主题的23节教学现场课,依托课堂教学浓缩展现学校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落实的思路和举措。

  “热气球为什么会升空?”“如何使热气球升空?”在“热气球飞升奥秘”的课堂上,学生手拿袋子在加热材料上方模拟热气球的飞升状态。“哇!飞起来啦!”随着学生们的欢呼,授课老师开始引导学生们探讨不同材料的模拟效果,并利用开放式实验记录单帮助学生建构热空气上升的科学理念,理解热气球的结构功能,实现深度学习。

  在另一节课上,老师抛出问题——“有人知道大山楂丸的功效吗?”通过阅读说明书,学生们了解了大山楂丸的成分和功效,并进一步学习了制作方法。学生们通过四指抓搓和药泥,培养了根据劳动任务选择合适材料和方法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药食同源的优秀传统思想,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智慧。

  据悉,学校的中草药园、紫藤长廊、诗经植物园等各种植物生态系统也成为学生的真实实践场。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副校长张晨梦表示,学校从兴趣启蒙、学术启蒙、职业启蒙、创造启蒙四个角度切入,以兴趣启蒙为先导,向学术启蒙层层递进,以职业启蒙和创造启蒙引导学生自信地开启未来世界。一年级新生入学,老师会带着他们参观校园的植被,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到了第二学期,师生共读《法布尔昆虫记》一书,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带着学生探究昆虫的奥秘;二年级到三年级,学生们会亲自种植体验植物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三年级后,学校开设非遗中医药课程,引导学生做跨学科研究课题,并深入了解植物的作用与功效,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钻研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们的思维逐步走向创造性,他们会利用昆虫和鸟类去防御植物的病虫害,还可以借助植物属性完善校园生态等。张晨梦表示,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基础性、拓展性和个性化三个层级,包含“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劳动与创造”五个领域,以自然类、社会类两大特色主题贯穿始终,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培养互为基础、螺旋上升、和谐共生,从而达成育人目标。

  据悉,本次活动是北京市教委、市教科院组织的第三场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研讨会。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曹彦彦表示,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殊实际,门头沟区也开展了自己的区域特色探索。一方面,生态涵养区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可供学生们探究,因此门头沟区开发了100条研学路线,供学生在绿水青山间寻找自己的课题研究库、案例库、问题库,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社会的奥秘。另一方面,结合生态涵养区的文化资源,门头沟区带领全区师生阅读学术文献,开展山区文化资源补偿行动。学生们既实现了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的对接,又在生活经历和认知能力方面得到了综合素养的提升。

  未来,门头沟区将继续发力,不断推进先进课程要素流动重组,为形成教育新质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关系、促进人才贯通培养奠定坚实的课程育人基础。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