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京京) “数智启未来——GenAI重塑北京基础教育”教学现场会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举行。本次活动探索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教育教学中的多样态应用场景及潜在价值,展示了北京市在数智教育领域的超前布局。
来自全市16个区信息中心、中小学校的300余名校长、主任、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苏俊山从人工智能帮助学生作文创作和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治疗两个例子出发,分析了AIGC对教育、对教师带来的挑战,引发了与会人员对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素养的思考。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认为,教师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既要注重创新,也要重视传承。学校要注重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坚持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秋玲在演讲中介绍了“语文素养植根工程”的“研—备—教—学—评”智能学习平台,该平台借助数智时代的技术支持,通过五年的教学实践,在提升师范生及高中生读、思、写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优化了教学流程,并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来自小学、初中、高中7个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展示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的创新教学模式:小学书法课堂中,智慧学习屏与EduOffice数字书法软件的结合,不仅丰富了课堂展示,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数学课上,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新知探索,结合多屏资源共享,丰富了分组教学与协作学习的互动方式;高中语文课聚焦《论语》生命意义,课上,运用素养植根平台,实现关联阅读、多场景切换,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论语》,并鼓励他们创作;高中生物课堂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数码显微镜的结合,让学生深入探究了ABA对气孔运动的影响,使复杂实验变得切实可行……这些展示课不仅展现了GenAI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与会者提供了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