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胡梦蝶)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过去十年里,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累计突破1000项。
十年间,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行动”“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一批重大战略行动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碳中和、区块链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组织高校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成建制、体系化建设了68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4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高校十年来获得了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如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攻克“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难题,为我国数百万家庭带来了孕育健康新生命的希望;中国农业大学发明的小麦耐热分子育种技术,缩短了育种周期2至3年,提高了育种效率20%,培育的小麦耐热新品种累计推广6千多万亩,培育的“农大778”等系列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千万亩,增产100多亿斤,为农民增收100多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是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机遇。由清华大学牵头设计,与中核集团、中国华能等央企联手打造出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于2021年成功并网发电,推动我国高温气冷堆从“样品”变为“产品”,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祝融”登陆火星、“北斗”成功组网、月球首次采样、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C919大飞机交付在即,在一系列大国工程中,高校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自觉履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近三次新增的两院院士中,高校占比都超过50%,高校集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总数的近70%。据调查统计,2021年,高校参与理工农医类研究与发展项目的研究生超过100万人,比2012年翻了一番。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持续推进高校开展高层次、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