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宋 迪 胡梦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入选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的百支实践团队,奔赴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19个乡村开展实践,助力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他们的脚步走到了田间地头,走到人民中间去,以文化兴农、科技支农、卫生惠农、智慧助农等,展现了首都高校师生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使命和担当。
扶贫扶智 教育科普为乡村振兴赋能
“在没有开明书架前,我并不明白阅读的好处与乐趣,甚至不相信自己会喜欢上阅读。”贵州省金沙县柳塘镇中心学校学生李汶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是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开明书架进班级”贵州乡村儿童阅读振兴计划实施半年后学生的反馈。首师大文化研究院“以促进乡村儿童阅读带动乡村振兴”计划团队,提出并制定了“开明书架进班级”行动方案。实践团队曾前往贵州金沙,走访了多所学校,深度走访学生家庭。最终,“开明书架”在贵州安龙和金沙两县7所小学152个班落地,设立170个书架,超过一万册书籍,近6000余名学生读到了和北京小学生一样的精美绘本和儿童文学读物。
今年8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学院、教育学部、新闻传播学院等学部院系的21名学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赴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小学及周边学校开展“初心不渝 马兰花开”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分别前往马兰小学、大岸底小学、八一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孩子们在党史课上学习阜平的革命历史,感受家乡在新时代发生的巨变,加深对红色阜平、英雄土地和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理解;在音乐课上学习节奏等基本乐理知识,在合唱中感受音乐韵律之美;在心理课上敞开心扉,通过游戏、分享、互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感受爱、表达爱。主要负责科学课和美术课的李莉(化名)说,下课后学生围到她面前问“明天还会来吗”的场景,让她印象很深。通过这次活动,李莉进一步坚定了日后从事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
除了通过支教、送书等计划带领乡村儿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部分高校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普法活动、研学项目,用知识为乡村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
开展农产品合作法律咨询,举办村干部法律培训,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法律义诊,创新“普法宣传”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网格化”法律诊所项目团队,深入北京市延庆区永宁镇王家山村,以普法活动推动王家山村乡村振兴进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官地村地质研学特色发展”综合研学团队前往房山区周口店镇官地村,开展商标设计、实地考察、资源引入、科普基地筹建等活动,推动官地村尽快建成完善各类研学资源。研学团队以“科学与自然”为主题,有序分批地进行调研,旨在建设起一批以物理科普实验室、废水处理演示装置等研学设施为代表的科普实践基地,满足官地村中小学生课外、校外实践活动需要。特色研学项目正在成为官地村的亮丽新名片。
培根铸魂 文化产业拓乡村振兴之路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北京工商大学“星火燎原”师生团队依托数智旅游、大数据、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的交叉学科优势,以智慧文旅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加速房山区史家营乡革命老区的产业化转型。“星火燎原”师生团队推出“我为史家营乡代言”系列宣传15篇,产品包装、文创设计、app设计、红色精品旅游路线设计40余项,为革命老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提供升级改造方案。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巴彦乌楞嘎查村,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三面共60米长的水稻文化墙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是由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0位研究生组成的“巴彦乌楞嘎查实践团”历经42小时2520分钟,战炎热、斗酷暑精心绘制而成的。实践团以有机水稻为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水稻文化景观墙绘、有机水稻大米logo设计和水稻产业宣传片等,以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的设计宣传助力绿色水稻产业发展,点亮了巴彦乌楞嘎查的水稻文化,增强了村民的水稻自信。
乡音、民歌是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媒大学“乡‘音’兴村——非遗音乐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先锋”项目团队充分发挥音乐与录音专长,开展抢救性收录民歌、为侗戏记谱、拍摄音乐影像志、录制农业声音景观等活动,用数字化赋能非遗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为乡村打造文化“新名片”。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学以致用 让智慧科技武装乡村振兴
蝴蝶兰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6-30℃,而北京地区冬季气温常处于0℃以下,冬季温室的供暖成本支出较高。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慧聚阳光 低碳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房山区长阳镇佛满村兰花产业园调研。对于产业园区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突出问题,实践团成员在调研当地实际情况后,研发出一套符合园区产业发展需求、绿色低碳、稳定可靠的太阳能供暖管理平台。通过太阳能采暖,园区预计每年可节电3.6万度,节省开支1.8万元,有效解决了供暖成本高的难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实践团以金融与电商双重赋能乡村宽口径发展,赴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开展实践。团队对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开展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同时依托网络媒体平台、乡村公共空间等阵地展开科普教育、优化乡村治理。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的5名青年学子也组建了“传邮万里”实践团,奔赴贵州省长顺县等地,围绕“农村电子商务”“党建引擎”“快递进村一公里”等开展深入调研。其中,“快递进村”是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在多方了解了“快递进村”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瓶颈后,实践团成员共同梳理资料,展开讨论,探讨未来快递“村村通”可行的发展方向。此外,团队成员还结合当地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化共配与众包入村的快递进村新模式雏形,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北邮青年力量。
在智慧助农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智慧农场”实践团队入驻西樊各庄村,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到当地种植结构单一等生产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西樊各庄村和中国农业大学决定联合打造智慧农场。智慧农场采用“1+4”的建设模式,“1”即一套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实现无人化精准管控并将这些数据应用到智能装备中进行精准作业;“4”即智慧温室、智慧果园、智慧大田、智慧渔场的 4 种种养殖模式。依托智慧大田平台,实践团队采用轮作模式种植了大豆、玉米、花生等6种农作物,既可以防止连作障碍,又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北京农学院“E窝蜂”实践团则在房山区蒲洼乡建设智慧蜂场,研发出可实时监测蜂箱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的智能蜂箱,帮助蜂农提质增收。
深入一线 为乡村振兴走基层搞建设
内蒙古科右前旗地处国家十四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早在十年前,北京林业大学即在科右前旗持续开展定点帮扶,不断加大科技服务支撑力度。2020年,科右前旗正式退出国家贫困旗县序列。今年暑期,由园林学院、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学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北京林业大学社会实践团,奔赴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旗村,继续推动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团从村镇发展需求出发,围绕“乡风”“乡景”基层建设,开展了四项实践活动:通过实际参与红旗村的空间治理美化行动,为红旗村乡村振兴做实事、做好事;依托队员专业优势,通过艺术墙绘和陶艺活动丰富红旗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筹备生动活泼的生态文明启蒙课程,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通过“全家福拍摄”活动,用镜头记录红旗村脱贫后的巨大转变。走一线入基层,北林大实践团与红旗村的故事仍将继续。
清华大学“白衣乡路”实践团走进基层医疗,助力卫生惠农,组织六支实践支队奔赴山西、西藏、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实地探访乡村医疗卫生现状。实践过程中,支队注重关注医疗改革对当地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与各级医院、卫生所、乡村医生开展访谈调研的形式,充分挖掘县乡村医疗体系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山西支队前往朔州市应县金城镇,调研“乡村田埂之间”的现代医疗卫生对于形成完善的医疗保健网络的重要意义;浙江支队深入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与当地医院座谈,了解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对巡回诊疗、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生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带来的进步。实践过程中,支队成员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卫生院日常工作,下乡帮助医生为乡亲们做体检,整理村民健康信息。各支队还将医学经验和医疗认识带到基层,开展卫生知识科普。
将美术作品创作在中国大地上,让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发挥艺术乡建和专业特色优势,为乡村提供特色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学校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北京市乡村特色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治理——以白家楼村、陈辛庄村、幺铺村为例”团队,帮助村落挖掘自身特色,提升村庄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增长村集体经济,研究出针对不同村庄的独特实施路径。团队为白家楼制定了以乡村微花园社会治理带动乡村艺术环境整体发展的规划方案。朝阳区白家楼村是经过乡村改造后的现代村,但村子改造后特色不明确,基础设施未形成整体。实践团通过多次调研,发现村子发展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看到诸多优势。在校地共同努力下,发展村庄现代化、科技化、艺术化、传媒化的特色规划方案应运而生。实践团指导教师侯晓蕾介绍:“我们的规划以生态振兴为出发点,联动组织振兴,拉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带动实现白家楼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