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生续写北京冬奥精神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表彰大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2-04-13 期号: 1625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许 卉 邓 菡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一批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和竞赛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获得表彰。

  这次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事迹,集中体现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每个团体齐为盛会

  保驾护航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举办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事迹突出的集体。

  清华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在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中,清华大学共有1400余名师生参与国家体育场等7个场馆22个领域的冬奥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人数多、服务内容广的高校之一。作为国家体育场主责高校,统筹4场开闭幕式志愿者服务工作,782名志愿者服务冬奥开闭幕式,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活力。

  在此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与和主导完成了十余项重要设计工作。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马赛表示,塑造国家形象服务重要文化工程一直是美术学院的光荣传统。参加本届冬奥会设计的50多位师生,无私奉献,不辱使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北京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冰新一代”为盛会保驾护航。作为“冰立方”志愿者主责高校,从冬奥会的首场比赛打响,到冬残奥会顺利收官,近200场比赛的保障任务,北大写下“冰新一代”的奉献新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北大共有630名志愿者、57名冬奥赛时实习生、15名开幕式演出人员参与服务保障工作。他们分布在“冰立方”等8个重要场馆,值守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两地三赛区。作为北京赛区承担住宿保障任务的高校,北大派出150余名辅导员、后勤人员、心理咨询师,在昌平驻地一线24小时工作运转,保障10余所兄弟高校348名志愿者闭环运行。驻地服务时长74天,实现零疫情、零感染、零危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最棒的金牌医疗团队”,让闭环之内成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这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落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所有医护人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224人参与闭环工作,服务门急诊患者2525人次,住院患者75人次,手术81例次。以本部为“体”,延庆、崇礼两个分院区为“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挥“一体两翼”的医疗集团化优势,提供“两地三赛区五团队”的同质化高水平医疗保障,完成了冬奥会首例运动员手术、首例脊柱骨折手术、首例航空医疗救援等救治任务,并在多种复杂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了准确、高效的医疗救治。

  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由485名师生组成,以专业志愿者为主,包含通用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等所有志愿者类型。团队成员工作地点分布在3大赛区8个驻地20余个场馆、场所。工作内容覆盖20余个岗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万个小时。在北京赛区,团队完成了千余名记者和转播商的接待,以及405场混合区、46场新闻发布会的运行任务,为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赛事提供分数统计、冰面修补、场地转换、成绩播报等服务。在张家口赛区,团队为近50个代表团提供服务,高标准完成93场颁奖仪式的402块奖牌颁授,在5个场馆进行了500多次的多语种翻译,为200人次提供中医理疗服务。在延庆赛区,团队为80场庆典仪式和20余个代表团近500人提供服务。此外,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整体部署,北京兴奋剂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21年12月15日由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移交至北京体育大学。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实验室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保持7×24小时轮班工作,圆满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检测任务,实现了检测工作“零失误”和疫情防控“零感染”的既定目标。

  每个人都是最亮的星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中国冰雪健儿收获9金4银2铜,创造了中国参加冬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其中,由北京体育大学师生、校友组成的“北体战队”收获了5金2银1铜。他们以精彩的表现,交出“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优异答卷。“北体战队”10人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他们是曲春雨、任子威、齐广璞、李文龙、张雨婷、武大靖、范可新、徐梦桃、隋文静、韩聪。

  运动员的出色成绩,离不开背后的支撑。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负责人、北体大冰雪运动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焕刚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集训练与科研为一体的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拥有速滑馆、体能馆(轮滑馆)、康复中心(游泳馆)、综合风洞馆、滑雪风洞馆(沙池和报告厅)、两个六自由度训练馆、运动员公寓等场馆设施。作为目前国内设备设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冬季项目训练科研基地,在北京冬奥周期,基地充分依托北体大学科人才优势,累计服务保障了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高山滑雪、冰壶等30余支冬季项目队伍近40000人次的驻训和调训。曾进驻基地训练、测试的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了7金3银2铜的成绩。作为基地负责人,赵焕刚带领工作人员在科技保障、基地建设及运营服务等方面,勇担使命、攻坚克难,保障冬奥健儿获得佳绩。

  在受表彰的突出贡献个人中,来自高校的志愿者也在各自岗位上成为亮眼的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海涛是北航冬奥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作为冬奥会志愿者骨干,他参与北航428名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保障等工作长达两年,参与组织紧急救护、实地踏勘等10余次培训,和团队的小伙伴完成冬奥主题宣讲、奔向冬奥、冰雪嘉年华等系列活动20余场,累计覆盖5000人次,为志愿者选购、定制、运送、发放物资50余项20000余件。服务期间,李海涛闭环管理连续70余天。为了让志愿者团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李海涛和团队成员尽心尽力为大家排忧解难,做好激励引导。他和伙伴们对场馆进行反复踏勘,了解18个领域30多个点位200多名志愿者的工作条件和岗位特点。在志愿者之家,他们为志愿者送去生日祝福,组织策划春节、元宵节等8类主题活动。除此之外,他还连续45天每天汇总跟进场馆320名志愿者服务、防疫、用餐、后勤保障等各项基本情况,坚持在零下30℃的天气里巡岗并送去保障物资,为志愿者高质量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驾护航,成为“雪飞燕”志愿者团队典型代表。

  陈海妮是冬奥组委总部的志愿者,是首都师范大学429名赛会志愿者、900多名冬奥工作者的代表和缩影。她在冬奥组委总部负责志愿者的管理保障工作,可以说是“为冬奥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从志愿者上岗排班信息的统计,到志愿者之家的设计运行,再到志愿者集体生日会的策划,陈海妮都参与其中。她还协助场馆志愿者经理开展志愿者培训、教育、激励保障、服务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既繁杂又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整个冬奥和冬残奥会期间,虽然无法到一线感受冬奥会的精彩,但她和团队忘我奉献、默默付出,为大批志愿者顺利开展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高文彬带领NOC/NPC志愿者热情服务,从每天反馈乘车、排车信息到跟随前往场馆比赛,从日常领取防疫物资到事无巨细提供生活用品,从提供接待、翻译服务到熟悉住宿设施与生活环境,全天候第一时间响应代表团的各类需求,保证参赛人员在冬奥村内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到宾至如归、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他帮助代表团克服语言障碍、心理差异、陌生地域等方面的“水土不服”,充分发挥志愿者“润滑剂”作用,安慰受伤运动员、陪伴单独训练的运动员,为营造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服务的50多天里,高文彬带领NOC/NPC志愿者冲在一线,帮助排查、寻找核酸阳性人员,协助阻断初检阳性人员进入鸟巢参加冬奥开幕式;多次协助寻找走失的运动员,在冬奥村快速寻找到未按计划抵达鸟巢的某国奥委会领奖冠军兼闭幕式旗手;经常性紧急联系各类紧急交通需求,帮助错过班车的运动员赶上飞机。他带领NOC/NPC志愿者负责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运动员集结和返村,确保零走失、零滞留;4次引导中国代表团参加开闭幕式。

  每次回想都将激励前行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当天,在京高校师生代表在会议现场或是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形式收听收看了大会盛况。会后他们热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达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的信心决心。

  “有幸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亲身参与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工作人员,感到激动又暖心。”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黄振翔表示,总书记对闭环内工作人员的付出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提到“为了冬奥圆满成功,困难再多也嚼嚼咽了”的时候,情难自禁地回想起在延庆办赛的440多个日日夜夜,远离学校,远离家人,但是始终不忘学校党委嘱托,牢记共产党员使命,圆满完成各项服务保障任务。未来将继续弘扬总书记讲话中阐释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北京冬奥精神,将筹办冬奥会的有益经验运用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事业中。

  北京理工大学师生服务保障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运行团队在此次总结表彰大会中被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该校团委教师、志愿者领队杨青萌表示,作为服务保障冬奥会的一名团干部,能够亲身参与党和国家大事,见证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在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充分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向世界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他将以受到表彰的突出贡献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引领广大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团总支2019级学生杜丛竹表示,“冬奥落幕,志愿永燃,‘国之盛事,与有荣焉’。冬奥会冬残奥会表彰大会上,我跟随总书记及代表们的发言回顾了志愿服务那段难忘时光。”作为多语言呼叫中心的志愿者,他53天在岗提供语言服务300余小时,用语言特长和真诚友善的交流态度架起沟通的桥梁;作为冬奥盛世的见证者,他代表北外到冬奥会闭幕式现场,为五星红旗升起而激动落泪,为运动员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而欢呼。“‘七年磨一剑,砥砺再出发’,冬奥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也是对我们志愿者将学业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的动力和能力的成长考验。我将会继续作为文化、友谊、团结的使者,点亮自己,温暖他人,凝聚起拥抱世界的力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朝阳区城市志愿者张涵林表示,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不仅承担着举办世界一流奥运盛会的责任,还有弘扬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使命。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城市志愿者,张涵林和同伴在做好为观赛群众服务等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这个舞台上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志愿者的青春风采。张涵林表示,在观看总结表彰大会后,自己会更加努力进取、矢志奋斗,为志愿事业和祖国发展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