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将实现“七个全面”的发展目标,即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升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
本市将建设覆盖全市、多级联动的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底座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使用其共性组件服务,研发教育数据大脑,构建学生、教师、学校三类全息画像,促进数据应用,服务于学校评价、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教育大数据平台将聚焦学位预测、招生入学、教学质量、体质健康、评估监测、校园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建模分析和趋势研判,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同时将聚合的教育数据和信息产品向市大数据平台反哺,为管理决策及相关业务需求提供服务。
校园无线网覆盖
将达100%
“十四五”期间,本市将优化市、区、校各级网络,完善北京教育专网,接入国家教育专网,实现网络提质增速,学校千兆接入率、班级百兆接入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推进5G、IPv6和新一代局域网等网络技术规模化部署,建成北京教育云,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便捷、稳定、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入云,构建云网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基础算力与存储资源动态调配能力、安全态势感知与预警监测能力、应急响应与容灾备份能力,承载应急指挥、课程直播、考试巡查等高性能教育应用部署。推进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场景中广泛应用,提升教学设施、科研设施、生活设施、安防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绿色、高效、平安的现代化校园。
本市还将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入学、考试、综合实践、学籍、就业、督导、数字档案等业务,推动教育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提升接诉即办和政民互动信息化支撑能力,将问题诉求关口前移,逐步实现未诉先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探索将在线课程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体系,支持优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
鼓励校企联合开发虚拟仿真、技能实训等数字教学资源,打造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创新性、应用性、共享性课程。推进现实与虚拟相融合的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建设教学环境、实训场地、工作场所与虚拟场景融合的教学空间,满足新时代、新业态、新技术的数字化人才培养需要。
鼓励高校建设优质数字课程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融通、人技结合的新型教学体系,为师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新型教育教学环境,服务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入挖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关联技术的支撑辐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合作,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共享与成果转化,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网络化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课程、线上考试、学分互认等打破时空,推进跨国合作办学,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本市要建立校长信息化线上线下培训机制,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32学时,三年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将教师信息素养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加快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发展机制,打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师范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实现教师岗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鼓励学生建设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各校要创新智能时代学校办学条件,推进物联网技术及各类智能感知设备校园应用,实现校园公共设施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提升学校管理能力。本市将制定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开展智慧校园达标评定,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85%,遴选出100所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开展“互联网学校”“未来学校”等试点示范建设,开放课堂、贯通课程、突破边界,引导学校创建新技术条件下数据驱动、自适感应、泛在互联的下一代学习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挖掘智慧校园“标杆”“灯塔”案例,打造智慧教育创新高地。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将推广新技术支持下的走班选课、校际协同、校企联动等教学模式,实现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应用,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将智能助教普遍融入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好用爱用的新型教学工具,支持教师完成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习评价等任务,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本市还将优化“空中课堂”,实现高质量课程资源全天候供给,推广“双师课堂”,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实现名师资源全市共享,探索“融合课堂”,创新网络化、智能化、沉浸式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
大数据分析实现教学评价智能化
本市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实施多维度综合性数据评价,提高政府、学校、学生、教师、用人等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开展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多元化、过程化大数据分析,实现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实现教与学评价的智能化。同时,建立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数字档案,开展师德师风、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基于数据的科学评价。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智能化评测、在线面试等人机协同招考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网络化、规模化机考,提高招生考试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控能力,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安全。将教育数据作为督导评估重要内容,完善信息化评估监测机制,增强督导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本市还将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开展“学分银行”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成果档案,以信息化支撑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累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的互通衔接。建设智能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会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全民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服务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
按规划,本市将加快新技术应用,推进教育系统全域网络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增强感知能力、保障绿色上网、推动可信应用,构建市、区、校三级网络安全运营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事件监测、研判、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执行网络安全信息通报、整改制度,确保安全漏洞及时清零。健全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制度,建立数据分级分类防护机制,做好个人信息、未成年人信息和敏感数据管理,降低数据安全风险。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引导青少年科学用网、健康用网,营造清朗的数字化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