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雪花”绽放北京冬奥盛会
1.4万首都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冬奥志愿服务

发布时间:2022-02-22 期号: 1610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邱乾谋 蔡文玲

 

  挥手、比心、跳跃、点赞,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首都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真诚和善意传递给全世界。

  此次赛事,首都大学生志愿者约为1.4万人,为冬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展现了中国形象,如同一片片“雪花”,绽放在爱与希望的冬奥盛会上。

   “志愿者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服务保障力量。此次北京冬奥会共录用了赛会志愿者1.8万余人。北京赛区占比63%,延庆赛区占比12%,张家口赛区占比25%。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4%,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介绍,所有志愿者在正式上岗服务前,都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培训,包括通用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专业志愿者还接受了特殊的专业培训。

  在赛场内的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同时,赛场外的志愿者也在全力奉献。他们热情的服务,感动了无数来宾和运动员。刚回美国没几天,曾被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感动哭的美国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就开始想念中国。她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回顾自己北京冬奥会之旅。她说,“感谢大家在过去两周给予我的爱和支持。我们刚到中国,我就感受到了如此多的爱和欢迎,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未来回去四处旅行。我非常喜欢那里的人、食物和文化。谢谢你们支持我。”这并非特莎首次表达对冬奥会的良好印象。2月5日,她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说,每每回想起冬奥会开幕式当晚,志愿者对自己大喊“欢迎来到中国”那一幕就忍不住热泪盈眶。她还表示,志愿者们十分友善、贴心。“他们都很开心我们能来到这里,我们也感到宾至如归。”

  

  北京赛区:志愿者专业、用心、热情赢得涉奥人员赞扬

  冬奥会北京赛区,是大部分首都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服务的地方。他们既是冬奥志愿者,也是志愿精神的传播者。他们用专业的知识,热情的服务,展现出中国青年最好的一面。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级本科生志愿者赵泽华用化学守护纯洁冰雪。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兴奋剂检测中心的专业志愿者,赵泽华在冬奥会开幕式结束后登上了上岗的班车,经过鸟巢时刚好与开幕式散场的车辆隔路相望。班车上的赵泽华默默说道:“你们辛苦了,轮到我们上岗了!” 兴奋剂检测中心是少有的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场馆,样品室的工作需要在夜间长时间保持极高的注意力,一丝不苟地完成大量样品的操作,对志愿者的身体和精神都是巨大挑战。知道夜班任务重且作息异常,作为中队的小队长,赵泽华主动选择了最难的班次,持续两个月中每晚12时至次日9时出现在兴奋剂实验室,为冬奥志愿服务做好“守夜人”。

  这只是首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冬奥会北京赛区的一个缩影。今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涵盖了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

  “在OFA(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的岗位上,做一个交流沟通的桥梁,是一件很光荣且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清华大学冬奥志愿者对外联络分队志愿者、来自中国澳门的程浩生的工作日记。在他的日记里,除了记录每天行程安排、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等,还有勉励自己的话语。OFA志愿者重要性非同一般,他们会与外宾产生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代表中国作为主办方对待外宾的态度。等待外宾来京时,他既期待又紧张。一方面,他希望可以实践事前学习的服务知识,且讲好北京冬奥、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他也在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做好充足准备去迎接这份志愿工作。然而,这份紧张在他第一次和自己负责的外宾见面时就“全然褪去”。外宾十分热情,并且体谅志愿者的工作,“这样的环境,让我可以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外宾安排好日程。”他开心地说道。

  “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到中国)”这是北京农学院冬奥志愿者王镇韬近1个月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他是首都国际机场的一名“大白”志愿者,为涉奥人员提供身份注册卡激活服务。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闭幕,不少“未来奥委会工作人员”入境,王镇韬的热情和用心,赢得米兰-科尔蒂纳2026奥组委工作人员的肯定。自1月21日上岗以来,王镇韬为百余名涉奥旅客提供了身份注册卡激活服务。工作过程中,他和同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万事敌不过“用心”二字,他们用满满的热情和努力,赢得了无数涉奥人员的肯定和赞扬。

  

  延庆赛区:2000名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冬奥赛场温暖之光

  冬奥会延庆赛区目前共有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0所高校的近2000名志愿者入驻。延庆赛区志愿者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但他们一直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仅服务热情,体贴到位,而且体现出专业素质。

  北航是延庆赛区场馆群牵头高校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主责高校。学校自2020年3月就启动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志愿者选拔工作,从4553名报名志愿者中选出428人,组成了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异的志愿者团队。北航所有志愿者都具备重大活动服务经历和学生工作经验。428名北航志愿者在冬奥场馆管理、赛事服务、交通调度、人员管理等13个领域完成为期73天的封闭服务任务。

  场馆群志愿者上岗时间较早,且涉及两个结束区的转场,志愿者不仅要熟悉自己范畴内的工作,还要熟悉另一个结束区的内容。每名志愿者都经历了通用培训和专业培训,才能参与到延庆场馆群志愿者服务当中。

  作为阪泉综合服务中心的上下车引导助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学院的姚子宁说:“所有参与冬奥的人都是平凡又伟大的,所以我希望在冬奥期间立足岗位,发挥所长,服务好每一位冬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王迦雪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贯培学院大一学生,此次冬奥会在延庆赛区万豪酒店担任语言服务志愿者。她说,从事志愿者服务的酒店由两部分组成,她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在安检出入、核酸检测等环节进行翻译,包括她在内共有4名语言服务志愿者提供服务,当酒店工作人员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会随时向他们求助。

  滕盛萍将北京冬奥会1.8万余名志愿者形容为一朵朵热情洋溢的小雪花,“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开放、阳光、向上的青春风采。冬奥会即将闭幕,冬残奥会就要开启,志愿者们将继续作为文化、友谊、团结的使者,为各国的来宾服务,成为冬奥赛场温暖的光。”

  

  张家口赛区:志愿者在-20℃极寒天气下展现中国形象

  在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场之一的张家口赛区,众多志愿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助力成功举办精彩的冬奥盛会。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志愿者来自河北的29所高校和北京的11所学校,于1月28日全部到岗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们以朝气蓬勃的青春姿态、饱满的热情和标准的服务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

  赛时,无论是云顶滑雪公园、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4个竞赛场馆,还是在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张家口冬奥村、张家口颁奖广场、张家口制服和注册中心的5个非竞赛场馆,参与其中的每一名志愿者都是一颗螺丝钉,缺一不可。他们在自己的志愿服务岗位上发挥专长,一丝不苟地做好文明礼仪、线路引导、文化宣传、防疫提醒、急救处置、信息报告等每一项工作,为冬奥会各项保障服务工作的顺畅和高效运转作出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204名师生志愿者奔赴河北张家口冬奥村,承担参赛代表团助理、语言服务、文化活动等相关工作。华北电力大学36名志愿者在张家口制服和注册分中心为注册、制服、餐饮、志愿者、技术、场馆管理、防疫等7个业务领域提供志愿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87名师生志愿者在山地新闻中心和云顶滑雪公园开展服务。除夕当天,张家口团队志愿者与学校视频连线问候新年,而持续的低温使得连线设备一度被冻坏,视频多次掉线。最低-20[°]C极寒天气是张家口赛区的常态,但漫天的风雪没有浇灭志愿者们的热情,刺骨的寒风没有吹垮他们的斗志。“冷”是志愿者们需要直面的第一项挑战,在室外待上几分钟,志愿者们的眉毛就会结霜。

  人大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宇涵主要在室外岗位服务云顶雪上项目训练及正赛,她在值班过程中最直接的感受是冷。-20[°]C极寒天气的云顶,结霜的帽子、口罩、发梢、眼睫毛,都是她前所未有的体验。“值班时基本只能站着,最多原地活动一下,等有其他小伙伴或主管来顶岗时就进入室内休息几分钟。”而比赛则是陈宇涵值班时御寒的“小妙招”,比赛不仅能转移注意力,雪场上运动员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也往往让她深受震撼。

  志愿者岗位不同,负责的具体工作也有差异。比赛场馆中活跃的志愿者多被人关注,而在镜头照不到的地方,也有人默默坚守职责。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验证岗就是这样一个缩影,14位人大志愿者以自己的方式为冬奥助力。“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一直戴着面罩和手套8个小时,换口罩的时候要按照标准的流程减少和口罩的接触面积,在岗位上我们绝对不能摘下口罩,吃东西喝水的话,都需要去外面空气开阔的地方,或者去志愿者之家。” 因为时刻戴着口罩,商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挺与搭档合作十几天都不知道对方的长相。

  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志愿者吴建泽,是张家口冬奥村对外联络专业志愿者。他说:“作为已经进入‘战时状态’的对外联络专业志愿者、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奥委会助理,我严格落实北京冬奥组委有关单位和学校党委要求,认真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在冬奥‘麦克风’前讲好中国故事、赛区故事、北体故事;传承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参赛代表团提供全面、周到、顺畅的运行支持,让赛会人员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