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读书读屏两相宜

发布时间:2025-05-14 期号: 1843期

  编者按:屏海浩瀚,书山巍峨。今天正值世界读书日,身处数字时代的你我该如何借助阅读涵养精神气质,铺就成长之路?让我们来听听北京市特级教师雷其坤的建议。

  

  读屏:碎片也有价值

  人工智能时代,读书依然重要,读屏已然风行。两者各得其宜,阅读更有成效。

  如果说书籍是知识文化的载体,那么手机则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犹如掌中电脑,具有丰富的功能。优秀的书籍是精神食粮,可以滋养一代代人;而手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着现代人的交往方式、思想意识,也必然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与阅读观念。全民阅读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提高阅读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早晨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看手机,晚上睡觉之前最后一件事儿也是看手机,这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在候机厅、候车室、火车厢等场所,我们偶尔可以看见认真读书的人,而专注看手机的人触目皆是,甚至在路上也能看到低头读屏的人。现在不少经典著作都有电子版,通过屏幕阅读,与读纸质图书没有本质差别。但读屏更多的是获取各种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信息能满足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需求,也有其价值,不可一概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碎片化信息除了文字载体,还可以有声音、色彩、图像等,很有吸引力,比如丰富多彩的学习短视频,不少是针对不同学科的重点、难点进行的讲解或演示,对学生学科学习大有裨益;强国、公益等短视频,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博大胸怀,提升修养。

  想要读屏有益,我们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甄别碎片化信息(包括短视频)优劣的能力,不要被海量的碎片信息所裹挟而迷失自我。二是要警惕人工智能的算法投喂。大数据会根据你的阅读倾向而不断推送同类信息。长此以往,我们会陷入信息茧房,从而偏听偏信,导致认识片面。读屏实现有益有效,有赖于严肃认真而深入细致的书本阅读,因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都要通过读书来提升。阅读一本本好书,与古今中外的人类精英对话,用他们的思想、智慧来滋养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内心丰盈而见识不凡的人。如此,面对海量的信息才能有主见而不迷惑。

  

  读书:走心才有收获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当然,并非凡是图书都“开卷有益”,有益之书其价值也有高有低。我们要多读经典名著,“不读中国文化经典、文学经典,就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不读世界各国的文化经典、文学经典,就不算一个有素养的现代文明人”(王先霈《经典的两重性》)。有人喜欢翻阅杂志,这自然无可非议,但不能把这类消闲“小吃”当作“主食”。阅读完全没有难度、自己基本上都懂的书没有多大意义,读自己基本上不懂的书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我们能读懂一本书的大部分,但还存在很多问题要经过思考、查阅有关资料才能弄懂,读这样的书才是最有意义的。努力去啃一些“硬骨头”,能给人很好地“补钙”。有时候,我们会碰上很难懂的问题,一时间解决不了,也没有关系,“未晓不妨权放过”(陆九渊《读书》),我们继续读下去,也许有一天就豁然开朗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其二),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读书要有质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与思考密不可分,“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被蒙蔽,受到欺骗;如果只思考不读书,又会因为疑惑、困惑、迷惑而更加危险”(解玺璋《读书要有问题意识》)。不迷信书本,有批判精神,能独立思考,才能避免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要坚持多读原著。有的同学,不去认认真真阅读经典名著原文,而是百度一下,了解一些文学常识或内容简介,这样倒是轻松,但所获相当有限。经典作品犹如美味佳肴,如果只是了解其色香味多么美,营养多么好,而不去咀嚼、品味、消化、吸收,那么,即使天天吃着满汉全席,也不会获得多少营养。

  

  阅读的意义  重在建构致用

  阅读须建构致用,就是将阅读内容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发挥作用。犹如联散珠而成项链,串山楂而制糖葫芦;又如厨师将各种食材烹饪成美味佳肴,建筑师以钢筋水泥建造出高楼大厦。

  建构致用能提升学习效率。随着年岁渐长,学历递增,学习成果不断积累,日益丰厚,建构致用就显得越发重要。如果任由所读内容在脑中零零碎碎或杂乱堆积,则凌乱无序,需要时无法快速提取。只有将相关内容有机关联,相关知识结构化,方能越学越活,富有成效。

  建构致用能真正体现学习的意义。学习不为装点门面,而重在解决问题甚至经世致用。融会贯通才能活学活用,建构致用方能生长智慧。

  建构致用并非轻而易举,须下一番功夫。不同文本可相辅相成,形成强化、补充、深化等关联,或相反相成,形成对立、对比、矛盾等关联。阅读比万·贝克的小说《风蛇》,我们可明白好奇心的危害;阅读卡梅隆的演讲词《好奇心的力量》,可以理解好奇心的积极作用;阅读费霞的《好奇心的双刃性》,可以学会审辨思维。这样融会建构,能帮我们形成对“好奇心”的辩证认识,再写相关作文时,你自然就能从容应对。文化经典《论语》,因为是语录体,正如李零所说“杂乱无章,漫无头绪”,在通读的基础上,我们可就“仁”“义”“礼”“智”“信”“忠”“恕”“孝”“弟”“贤”“士”“友”“君子”“小人”等主题梳理整合,写成议论性的文章或者学术性的小论文。这样积极融会建构,不仅有利于我们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且有助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建构致用,阅读事半功倍;不会建构致用,读书事倍功半,甚至饱学之士也沦为“两脚书橱”。

  

  阅读的方法  深浅结合各得其宜

  古人曰“学不可以已”。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更需要终身学习,而当下阅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方式自然应当灵活变通,阅读可更具个性化。大致说来,整块的时间宜进行系统性的深阅读或整本书阅读,零碎的时间可进行碎片化的浅阅读。深浅结合,各得其宜。

  我的语文课堂允许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读到文中引用深邃的名句,可以查阅出处,看引用义与原义是否一致;读到文本中富有深意的典故,可以查阅所用之典,以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阅读经典诗文,可以查阅相关赏析、评论;阅读有针对性的文章,可以查阅相关背景或争鸣文章……这样阅读,自然更有成效。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使碎片化信息具备了结构化重组的可能,线上阅读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研究性学习中,线下阅读与线上阅读结合,有助于我们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选择、整理信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的青年,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智能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从阅读中获取人生的滋养,健康成长,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文/雷其坤)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