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华大学宣布重点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扩招本科生,北航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持续扩大及相关领域对人才的高需求量,使其成了高考专业中的“爆款”选项。
首都高校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如此“热门”的专业是否适合所有人报考?记者展开采访。
汇聚产业资源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AI企业数量已超过4400家,仅次于美国,北京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目前,北京已有2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占全国40%,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了3000亿元。我国AI领域人才总量与质量欠缺,2025年人才缺口预计将达550万人。
首都高校作为北京市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高地,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积极汇聚政产学研用等资源,培养AI领域“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人工智能教育逐渐打破学科间、院校间、校企间的边界,以成立相关学院或研究院、跨界合作、学科融合等方式,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养储备人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学院以“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为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注重AI与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开设AI+司法、AI+经济等课程,强化科技伦理教育;构建国际课程体系,与蒙特利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开展双博士学位联培项目,2024年有107名师生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校企合作覆盖华为、中国联通、快手、京东、阿里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转化。该学院2023届毕业生实现全员就业,约37%进入金融央企,32%赴海内外深造,21%去往科技公司,10%进入中央部委等公务员岗位,彰显了“人文厚度+技术深度”的复合型人才竞争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都于近几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汇聚产学研用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的探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转型需求,同时又与各自的优势学科密不可分。比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人工智能专业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智能化转型为核心,构建“AI+矿业”特色发展路径。该校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杨克虎教授介绍,学校人工智能专业聚焦煤矿智能化痛点,研发精细化地质智能探测系统,应用于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及川藏铁路、冬奥支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破解矿井灾害超前预警难题;该专业瞄准“智能矿山”与“智慧应急”主战场,支撑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与传统行业升级,参与国庆阅兵等国家级活动安全保障,推动技术成果向产业实效转化;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深度融合采矿工程、安全科学双一流学科,打造“智能采矿”“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等交叉方向,首创煤矿行业唯一的人工智能新工科项目,将矿山场景嵌入课程体系,形成“技术攻关—场景应用—人才输送”闭环,培育既懂AI又通矿业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前沿科技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的深度嵌合。
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胥桂仙介绍,该校人工智能专业与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及推进校企实践基地。学院积极开展藏语、维语、满语等文字和语音标注、民族语言翻译、古籍文献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创新研究、产业应用等不同层次科创能力培养,助力他们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民族地区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北京建筑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以“AI+城市更新”为特色,依托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原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整合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资源,构建跨学科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强化“基础+行业”融合,除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核心课程外,增设智慧建筑、虚拟现实等特色方向,并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与行业级工具链。实践环节依托智慧城市仿真平台,结合智慧工地、交通优化等实际课题,形成“学研用”一体化路径。学院通过“双导师制”(学术与行业导师)和“挑战杯”等竞赛,提升学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指引下,专业以“三化一型”(特色化、数智化、多元化、融合型)为培养理念,深化校企协同,服务京津冀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北京建筑大学教务处处长许鹰表示,未来,学校还将持续聚焦“AI+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撑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双碳”目标,填补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的人才缺口,成为技术输出与创新实践的高地。
高校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也逐渐打破学科壁垒,走向通识教育。比如,本学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除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以外,还开设了相关的微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位耀光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智能育种、动植物组学分析、表型分析、种植养殖过程智能监测控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推动农业技术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农大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发源地和排头兵,始终以服务建设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为导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依托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智慧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围绕农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重大需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特色,突破复杂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系统特征智能提取与交互模型推理、智能农业机器人及自主无人系统等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力推动农业产业改造升级。
围绕国家战略 探索学科布局
有关数据显示,2030 年我国 AI 人才需求达 600 万人,缺口约 400 万人,基础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最为急缺,AI 讲师招聘同比增加112.4%,就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需求激增。
清华大学近日宣布,2025年将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同时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人工智能是当下经济领域和科技行业的热点话题与焦点,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陆续开启人工智能学科布局。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要求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端人才,并提出到2030年使中国成为全球AI创新中心的目标。2018年,教育部增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并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
2018年,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35所高校率先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此后,在教育部每年的新增专业名单中,人工智能专业连续多年成为增设院校最多的专业,至今全国已有500余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首批开设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自2019年起提升至120人/年,并持续扩大招生规模。2019年该学科成功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学校自主设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二级交叉学科,并启动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2022年,该校“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荣获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北科大至今已构建起一套完备的人工智能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本科生课程涵盖通识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并在智能计算与认知、工业物联网与智能通信、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等方向分别开设专业选修课程。
中国农大人工智能专业开设于2020年,作为“新农科”建设牵头单位,该校以“交叉融合”为核心理念,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需求,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农大的人工智能专业按电子信息大类招生,大一下学期进行专业分流。
2021年,北京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首次招生。2025年该校人工智能专业将以“人工智能(实验班)”进行招生,计划招收60余人,分成2个班。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人特长,学校为学生们开辟了转专业通道,在大一下学期,学习成绩优秀的外专业学生有机会申请转到人工智能专业学习。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于2023年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计划2025年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该校面向首都人工智能产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并在市教委 “人工智能” 实验实训基地项目支持下,建设了 “智能机器人实训平台”“智能物联网 AIoT” 实训平台,目前正在筹建 “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平台” 。学校与小米集团共建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学生进入小米集团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开展 AIoT 创新实践。
除了人工智能专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牌”专业加入“人工智能+”的行列,比如中国农大于2024年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和“园艺+人工智能”“动物科学+人工智能”“水利水电工程+人工智能”等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在国内农林高校率先构建了智能科学交叉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其中三个双学位专业每年从新生中各选拔15人。北科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智能计算与通信、智能机器人建模与控制、智能制造与无人系统3个关键研究方向,开展智能机器人建模与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在智能制造、无人系统、智慧矿山、智慧物流等领域实现了应用示范。
专家视点:“热”专业的“冷”思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强表示,北京对AI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结构:顶端是稀缺的算法创新与跨界领军人才,中层是应用型工程师,基层是大量具备AI素养的行业从业者。政策、产业、教育三方协同,正推动北京成为全球AI人才高地,但复合型人才仍供给不足。未来,随着“AI+”向医疗、农业等深水区渗透,人才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
那么,这个爆款专业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报考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还应该在哲学、伦理、法律等领域进行研究,开设相应的专业不仅要发展人工智能本身,与之相关的领域也要同期发展起来。
在就业方面,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很快,毕业生只有自身技能跟上新的技术发展,才能找到就业岗位。考生要分析自身情况,看看是否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优势,比如理工科是强势科目,是否可以时刻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等。不管是否学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生都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要会使用新的信息工具、AI工具等。
此外,从高校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并不应该成为高校“跟风”普遍开设的专业。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很可能像上一轮技术革命的计算机一样,当时,很多学校开设计算机专业,但由于技术水平各方面并没有很出众,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不好找工作。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一定要清晰自己在相关领域有没有新的发明,或者有没有可能在这个行业中占一席之地,学生学了这个专业能不能找到工作,这些基本的判定是学校是否适合开设相关专业的重要依据。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张利国认为,人工智能是国家新工科专业,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领域,也是高精尖人才汇聚的专业。就业面宽、就业前景好。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发展快、交叉复合的特点,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编程能力和跟进前沿的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应结合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北京建筑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胡德俊表示,首先,就专业本质来讲,每个专业在各自行业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热门专业的兴起与行业变革、产业需求和政策导向等密切相关,比如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比较热门,这是缘于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激增。考生和家长在看待热门专业时,既要关注当下需求,又要考虑未来4年本科毕业后、7年研究生毕业后,甚至更久以后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
其次,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要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以及就业前景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充分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考试成绩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等实际情况,理性分析和选择专业,力求专业选择与个人特质精准适配,避免盲目跟风。
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胥桂仙建议,人工智能是充满机遇的领域,学生报考时选择专业也要冷静思考、长远规划,避免短期跟风,应结合兴趣、能力和行业趋势,选择合适的专业和院校,并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中国农业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位耀光认为,尽管近年来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就业市场需求旺盛,但广大考生应理性看待专业选择,避免盲目跟风,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考生首先应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其次,专业课程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知识基础,且需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考生在决定是否报考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优势,避开自身薄弱学科,以扬长避短的思路作出理性选择。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邓 菡 胡梦蝶 孙梦莹 苗 露 实习记者 张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