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瘦身” 科研“加餐” 本博、本硕博贯通班打造高精尖人才“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5-04-16 期号: 1841期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宣布新建立“卓越班”,本博贯通培养七年制博士。近年来,本硕博、本博贯通培养项目一直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本硕博贯通培养一般安排学生在大四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而本博贯通培养的学生则在大四就可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学习。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各校相关老师为大家详细解读。

  

  基于优势专业开设

  大多数本博、本硕博贯通培养项目都是基于本校的优势专业而开设的。学校优势专业教学基础深厚、师资力量强大、拥有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

  北京交通大学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2020 年成立詹天佑学院,实施八年制本博贯通培养。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副院长李清勇介绍,2025年该学院按理科试验班类(詹天佑试点班 信息类)、理科试验班类(詹天佑试点班 智能类)两个大类招生。信息类包括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智能类包括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7个专业均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北京科技大学设有材料高精尖班(本博贯通)和纳米试验班(本博贯通)。纳米试验班自2023年开始招生,是依托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兴交叉专业精英人才培养项目。该专业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融合纳米、材料、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学科交叉优势,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医学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采用本博贯通八年制模式,培养具有学科交叉意识、国际视野和优秀创新能力的纳米科学与工程专业战略领军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深度参与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火星探测、新一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社会治理、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高能物质、科学探测、无人智能、跨域机动等战略性核心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特种材料等基础性前沿方向具有明显优势。2025年,学校新建立“卓越班”,培养7年毕业的博士。学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校长姜澜院士亲自领衔建立2个卓越班方向,分别为“空天信息卓越班”“激光智能制造卓越班”。

  此外,高校还会在本博贯通班融入学校优质课程体系、优秀师资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英才班采用本硕博贯通动态学制,课程依托学校国家一流课程群建设,由数理化基础课程、学科骨干课程、学科贯通课程和高端交叉课程组成,教师均为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北京市教学名师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在本科第四年,学生即可在导师指导下修读研究生课程,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双一流”高校依据自身优势和雄厚的教学力量逐步开办本博贯通试验班。比如,武汉大学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多元化培养试点,2024年起在计算机学院新设雷军班;天津大学化工人才培养自2024年起实行“3+1+4”本博贯通的超常规方案。

  

  缩短学制  设置一体化培养方案

  一般情况下,一名学生要想完成本科、硕士、博士3个阶段的学习,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本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本—硕—博3个培养阶段,对学生各个学习阶段进行统筹安排,不仅让学生避免了不同培养阶段的重复内容,更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

  中国人民大学探索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以“长周期培养”为出发点设计培养方案,明确每学期培养环节和相关要求,制定学生从本科到博士的成长路线图。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吕莉莎介绍,人大通过打通本、硕、博的学段转换,在本科阶段发现好苗子,利用本科四年级,做好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的衔接,并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优化硕博一体的课程与学分结构,建立功能性课程模块。人大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为精准选拔、严训优培、动态优化,即通过识别遴选学术潜质突出的优质生源,实施高强度学术训练,建立全程考核分流机制,支持真正有报国情怀、学术志趣和坚韧心性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学习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对于不适合长周期培养道路的学生,完成本学段学习,达到学位要求的,获得相应学位。

  李清勇表示,本博贯通培养的优势在于培养周期大幅缩短,在培养过程中避免了分段中重复课程和科研中断的问题,学生早期即可进入导师团队参与科研项目。北交大詹天佑学院实施“1+2+1+4”本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为通识培养,设置计算思维和创新教育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数理、AI、语言等基础能力。学生在第二学期进行大类专业分流。第二、三学年进行专业培养。詹天佑学院与其他专业学院联合开展专业教育,按照专业/学科门类设置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学生在第四学期选择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学科方向,并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专业拓展课程,进入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与实践。第四学年本博衔接,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相关政策,满足要求的学生获得推免资格。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并根据培养计划提前选修研究生阶段课程。第五至八学年为学术培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博士生资格考核、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等。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实施“3+1+4”本博贯通,即“3年本科阶段+1年贯通阶段+4年博士阶段”,学生在完成三年的本科学习取得直博资格后即在大四提前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按照培养方案,这一年,学生将在导师的指导下修完博士阶段70%以上的课程,并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始科研工作。相较于传统的4年本科+3年硕士+4年博士,或者4年本科+5年博士,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周期缩短了1至3年。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张瑞介绍,北理工 “卓越班”的学生在院士团队导师指导下进入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大三起进行本博转段学习,前3年完成本科学业,后4年进入博士阶段学习,7年可取得博士学位。

  

  精英化培养  提前参与科研

  导师制培养、一生一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等是很多本博贯通试验班的标配。在大多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生都有机会以导师制或项目制方式提早加入科研,全面提升动手及创新能力。

  北交大詹天佑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兴趣和能力特长选择博士生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和研究方向设计“一生一案”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包括专业拓展课、学科方向课和科研实践等。同时,学院实施书院制,着力搭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综合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张瑞介绍,北理工今年新增的“空天信息卓越班”将实行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进入“天基智能信息处理”“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学习科研工作。“激光智能制造卓越班”实行跨校联合培养,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进入清华、北大等5所学校开展学习科研工作,共享7个A+学科、6个国家级实验平台、6个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实现“课程共享、学分共认、平台共用、学生共导”。该卓越班实行实战化培养,以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为牵引,推动“科研成果进教材、科研装置进实验、科研案例进实践”,实现科研教学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动手及创新能力。

  “材料高精尖班旨在培养材料领域战略领军人才,全程开展研究型学习,采用知名教授“一对一”师徒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作用,学生可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前沿探索研究。”北科大招生办老师介绍。材料高精尖班采用国际、国内双导师制模式,“二对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为每名学生配备国际导师,扩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培养采用“一对一”师徒模式,学生自入学开始即可选择包括院士在内的材料学科知名教授作为学术导师,深入导师团队全程开展研究型学习,拓展学术视野。材料高精尖班全程采用小班授课,单独制定培养计划,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将会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开展科研创新训练。

  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3+1+4”本博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将经过实验室轮转、师生互选等环节,进入导师团队,实现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拔尖人才长周期、个性化培养的目的。课程设置上汇聚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专业课程与促进学科交叉融通的跨学科课程,旨在强化学科前沿引领、科学方法训练和学科交叉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师资方面,学校选聘了49名讲席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顶尖师资组建导师队伍。

  武汉大学雷军班实行小班教学,学生入学后即可结合自身发展规划从学院优选导师库中选择学业导师。同时,学校聘请企业界知名创新创业导师和行业顶尖工程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因材施教地指导雷军班学生开展课业学习、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

  瞄准高精尖  发展前景好

  本博、本硕博贯通培养的专业,一般都瞄准基础学科或国家战略领域,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日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明确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纲要》指出,要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把本博贯通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些专业大多瞄准国家战略发展或高科技领域。

  北科大材料高精尖班培养面向新材料领域,以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命健康、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现代交通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型领军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企业与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开拓性工作。

  北理工“空天信息卓越班”致力于打造天空地协同探测人才培养专班,面向空天、海洋等领域,培养探测方向的双领人才。“激光智能制造卓越班”培养具备跨领域整合能力与卓越创新精神的未来高端制造产业双领人才。

  武汉大学雷军班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重点项目,旨在培养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该班围绕计算机领域,与小米等国内头部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引入“头部企业互联网思维方法论”和“行业前沿软硬件系统设计”等优秀课程,针对行业一线技术研发课题开展高水平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培养兼具优异工程研发能力和卓越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

  李清勇表示,本博贯通的培养方案强化了数理基础与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先发优势,能更早产出科研成果,更早就业,具有职业发展的优势。吕莉莎表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绝非跟风之举,而是高校应对国家战略、国际竞争与教育规律的系统性回应。其本质是通过长周期精准育苗,打造兼具学术深度、创新锐度与全球视野的战略人才储备库。

  吕莉莎建议,符合以下特质的学生更适合本硕博贯通培养:家国情怀深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志向高远;学术志向明确,对学科知识领域探索有强烈兴趣,愿意长期投入学术研究,而非追求短期就业回报;抗压能力强,适应高强度深度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强,具备时间管理及多任务处理能力;具备创新潜质与跨学科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学科交叉想象力等。

  

  (北京考试报记者  胡梦蝶  许 卉  邓 菡)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