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大家谈
中药学专业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 张 超
中药是我国医学的瑰宝,在疾病防控、治疗及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学以传承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既是传统医学的根基,也是现代医药创新的重要学科。
中药学专业通过“守正”与“创新”的双轮驱动,正在将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可推广的现代科学体系。随着《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推进,中药学专业将持续引领中药领域,向智能化、全球化、可持续化方向迈进。
综合性应用学科 紧跟新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系统研究中药资源、药性理论、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制药工艺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质是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深度解析与创新利用,构建“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医药科学体系,服务于疾病防治与健康维护。中药学在全球医学范式转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为应对慢性病、老龄化、耐药性等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中药学专业的设置,既旨在传承千年中医药智慧,也致力于应对当代医学挑战、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六大维度: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现代医学体系的战略补充、健康产业升级的科技引擎、生态经济的绿色支柱、国际医药竞争的话语权构建和未来医学的融合探索。
中药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在中药领域内开展资源保护、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和国际推广等相关工作。该专业旨在培养扎根传统中医药文化,适应现代医药产业发展需求,能够从事中药生产、质量评价、新药研发、临床合理用药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传统核心课程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与行业需求,形成“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特色课程体系。除传统课程外,许多院校还开设分子生药学、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中医药大数据分析、民族医药学、药食同源产品开发、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融合多学科知识、回应前沿技术及强化实践的课程。在中药学实践与科研方面,很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跨学科融合、传统技艺传承及前沿科研攻关等方式,形成具有产教协同深化、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国际化视野拓展等特色的培养模式。上述课程设置及实践与科研举措,不仅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紧跟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
中药学专业适合对传统文化有热情且具备科学思维的学生报考。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进,掌握“古今对话”能力的复合型中药人才将持续走俏,特别是智能制药、精准用药等新兴领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医药圆融重传承 药教协同求创新
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因院校而异。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为例,该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中药学院(系)之一。其中,中药学学科是首批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项目,2017年和2021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共涵盖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临床中药学、民族药学等9个二级学科。
中药学重点学科以中药药性理论为指导,以中药资源开发、品种及质量评价为基础,以中药药效成分的阐明和制备为核心,以中药药效、毒理及安全性评价为依据,综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方法,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技能,协同开展中药基础应用及开发研究,为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该校中药学学科不断加强整合与交叉,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创建了新兴交叉学科航天中医药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系统中药学。2012年,航天中医药学和中医药信息学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9年,系统中药学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依托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优势,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学校以“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的理念构建了新型中药人才教育生态环境;逐渐形成“医药圆融重传承,追求卓越求创新,药教协同强能力”的专业特色。学校在全国高校中最早获批设立中药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根据社会对中药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于2015年增设时珍国药本博连读及卓越中药师本硕连读长学制培养计划,进一步探索临床合理用药复合型人才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中药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落实“三制(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育人模式,为学生配备一流教学资源,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中药学高端人才。
招生要求需关注 就业领域空间广
2024年,全国共有145所高校开设中药学类专业,各院校在培养理念、招生规模、就业方向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和优势。
考生要注意的是,中药学专业对考生身体、选科条件有一定要求。例如,作为中药学专业的“招生大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每年在全国招收中药学专业240人,其中4年制本科中药学专业招生220人,8年制本博连读中药学(时珍国药班)招生20人。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要求为:任何一眼矫正视力不低于4.8,镜片度数不超过800度,无色盲、色弱及其他各类不能准确识别颜色的疾病等;不鼓励躯干或肢体残疾考生报考中药学专业,否则将难以完成学业;具体体检标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招收中药学专业的相关院校会通过学校网站公布各自的录取规则和体检要求,有意报考的考生要及时关注。
多数高校的中药学专业要求考生必须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这是因为中药学涉及药物成分分析、药理学等科学领域,需要较强的理化基础支撑学生的专业学习。此外,极个别院校(如青海大学)要求考生同时选考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各院校在中药学专业招生时,对考生的身体条件、选考科目要求不尽相同,考生报考前要仔细查看目标院校发布的相关信息。
国家对中药学专业的支持政策覆盖研发、教育、产业、医疗和文化全链条,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产业升级和文化输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审评证据体系,支持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这一政策为中药研发提供更科学的路径,加速传统药方的现代化进程。未来,随着政策持续落地,中药学专业将在临床、科研和产业领域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广泛活跃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医药企业等各个领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相当数量毕业生签约各地医疗卫生单位及国内外优质医药企业,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获得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本科生升学率维持较高水平,近三年毕业生升学深造率均超50%,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顶尖名校深造。
在老龄化加剧(预计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4亿)、慢性病负担加重(占疾病总负担70%)的背景下,中药学专业通过培养既懂“辨状论质”又擅“分子对接”的复合型人才,正在书写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