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公布了今年的本科扩招计划,扩招专业主要聚焦于新兴交叉学科及前沿重点学科领域。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新一轮“扩招潮”正蓄势待发。
那么,这些“双一流”高校的新一轮扩招重点传递了怎样的讯息?对考生报考与未来就业会带来哪些影响?为此,本报记者就考生与家长关切的问题采访了高校招生办与相关领域专家。
紧扣国家战略 培养人才“尖兵”
“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紧接着,教育部于2月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认真落实优质本科扩容工作”。
在日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被明确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的目标任务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优质本科扩招了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优质本科扩容工作为何受到如此重视?扩招背后的政策逻辑是什么?相关专家、学者主要从“紧扣国家战略”与“回应群众关切”两方面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要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教育应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与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主动作为,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在不少专家看来,优质本科扩容是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占领未来技术优势地位的关键措施。“该政策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培养能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引领并主导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万师强指出。
广西大学党委书记李国忠也提到:“高等教育‘优本扩容’战略肩负着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矛盾、夯实人才强国基石的时代使命。”李国忠认为,高校应坚持扩容与提质相统一、质量与规模并重,构建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科技强国建设输送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的生力军。
优质本科扩容也为培养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的高质量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提到,在本科阶段进行扩容,实际上有助于提升高校培养优秀人才、高端人才的能力,这是对“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国家战略的响应。
扩大优质资源 回应群众关切
“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是根据近年来全国出生人口发展趋势以及高考生源变化作出的前瞻性部署。”万师强看到了优质本科扩容背后人口因素的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从2019年到2024年已连续6年超过1000万,2024年更是达到1342万,比上一年增加了51万人。根据出生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我国高考高峰将在2035年前后到来,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必定会加剧社会焦虑。因此,“优质本科扩容”成为现阶段相关高校需要思考和解答的“必答题”。
“现阶段考生考上大学并不难,但上好大学比较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要想破解这一问题,就必须在高等教育层面实现扩优提质,从现有的优质大学本科中去做推进,调整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同时,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因此,“双一流”高校的优质本科扩容,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进一步满足群众对于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焦虑。“当更多人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既能缓解个体焦虑,也有利于优化人才结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说。
扩招不是简单“加名额”
从已公布的新一轮扩招计划来看,各高校纷纷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前沿领域布局,扩大招生规模,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例如,清华大学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中国农业大学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学科领域扩大招生规模;上海交通大学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王烽指出:“过去的扩招是总招生计划的扩大,在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分,但此次提出的优质本科扩容,不止是量上的调整,更有结构上的调整,更加针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进行精准、有重点的扩容。” 可见,“精准”是此轮扩招的重要关键词。
优质本科扩招不是简单的“增加招生名额”,与之相伴随的,是学科专业调整与高校分类改革。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教育部强调要提高本科专业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布局新兴专业,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
“‘优质本科’的核心在于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设置,如促进人工智能与理、工、农、医、文的交叉应用,以及加速建设科技与人文协同、医工融合等特征的新兴学科。”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表示。
对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和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虹认为,“双一流”扩容绝非简单的“名单拉长”,更需要科学的遴选标准与动态管理机制发挥作用。高校应在巩固原有优势学科领域的同时,通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创新,开辟更多新的发展“赛道”。同时,高校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周期性评估,对学科及时进行优化调整。
扩招≠质量稀释
部分考生家长对本科扩招是否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学历贬值存在担忧。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此轮扩招的重点着眼于“优质”二字,相关高校应通过改革教育教学、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式,供给更多优质本科教育资源,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认为,优质本科扩容不仅要增加学位供给,更要注重质量提升与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应加强政府统筹与高校自主权的平衡,以政策引导、分类评价和资源配置为抓手,确保扩容与分类改革的协同推进。王烽也提到,高校本科扩招需要“质”与“量”同步提升,甚至“质”的提升要超过“量”的提升。这不是一蹴而就,而应随着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在扩招的背景下,为提升本科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弥补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人工智能在高校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对优化资源配置起到了关键作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校长张来斌指出,AI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底层逻辑和运行模式。
据了解,北京邮电大学对本科新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新重构,各专业自2024年起均实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培养。此外,北邮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革命,构建起大模型与知识图谱双驱的自适应学习平台,还利用AI大模型开发“邮大师”系统,为每位新生提供四年全程陪伴指导服务,实现人人都有“大师”级指导老师。
清华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学校已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批已有117门试点课程、147个教学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开发出智能助教、备课辅助、智能批改等多种功能场景,同时还为学生配备人工智能学习助手并持续升级,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
南京大学2025年将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智慧赋能教育,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多层次多角度需求,大力推动形成AI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
对接人才需求 拓展就业新空间
优质本科扩容,不仅是满足更多人“上好大学”的民生礼包,更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当前,各新兴领域普遍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多项数据表明,本科扩招的专业对应了人才缺口大的行业。
以AI产业为例,“AI+”赋能千行百业,AI人才正成为近年就业市场的抢手需求。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AI人才缺口预计将达400万。而且,随着AI在产业中的加速应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将更加凸显,人才缺口不仅限制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也将制约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快培养兼具技术和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智联招聘2024年度相关数据显示,IT互联网等“地基型”行业与生物医药、新制造等新动能领域蓬勃发展,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力量。医药制造、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人才主要来自药学及电子信息类等对口专业。在新消费领域招聘动能释放的同时,新质生产力领域也竞速抢才,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环保等,这些行业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潜力行业”。此外,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及企业ESG(环境、社会、治理)建设步伐的加快,运动健身、环境科学/环保等职业也受到了更大关注。
“扩大优质本科招生是高等教育从‘量’到‘质’升级的重要步骤。”张来斌认为,高校要积极应对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这一举措也能为人才就业市场拓展新空间。
相关链接
报考建议:发掘自身优势 锻炼多元能力
“双一流”高校优质本科扩容的同时,在招生与培养方式上也带来了新变化。对此,考生应关注新增专业、新增实验班以及各种交叉培养项目。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紧盯技术前沿变革,加速学科跨域交叉,推动专业设置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新设了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数据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环境科学与工程、数据计算及应用、国际新闻与传播等本科专业,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班等多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着力提升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同时,人大全面升级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体系,新设了“劳模班”“英模班”“海外治国理政人才班”,并按照拔尖人才班、创新人才班、战略人才班规划升级。
南京大学近几年新增了行星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经济等专业,以及一些双学士学位项目。与此同时,南大抓住苏州校区建设契机,主动调整专业布局,目前苏州校区已建成7个学院、10个研究院、4个研究中心,主要聚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大力推进新兴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感兴趣的考生可以进一步关注。
北京大学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培养。北大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在总结元培学院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又调整组建了信息科学技术和工学两个本科生院,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基础与深化交叉并举,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对于专业的方向选择,储朝晖建议,考生最关键的是要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特别是在AI时代,考生应避免与他人比较劣势,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然而,目前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很多学生忙于备考,缺乏亲身经历与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而无法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因此,储朝晖指出,考生应在平时抓住机会,多参加实践活动,发现、检验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并在实践中培养兴趣,锻炼多元能力。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邓 菡 胡梦蝶 马明星 实习记者 张睦函 实习生 熊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