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既要“博通”又要“专精”

发布时间:2025-01-08 期号: 1820期

  专业大家谈

  历史学:既要“博通”又要“专精”

  近期,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共同主办的“新史料、新观点、新方法:元明清史与中华民族历史观学术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历史的探讨让大家对历史学相关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学?高考报志愿,看到高校招生计划中有“历史学”一项,许多考生会发问: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学成之后能做什么?下面一起来谈谈历史学专业的那些事。

  

  整理史料  探究真相  阐释历史

  历史是什么?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类社会过往的一切活动,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军事等诸多领域。第二层是对人类社会过往一切活动“有选择的记录”。今人能够了解过去的情况,有赖前人遗留的记录——史料。史料或为文字,或为器物,或为影像,但终究都是“人”的记录,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和主观性。因此,我们今天了解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是前人对那个时代面貌的“有选择的记录”。

  历史学是什么?它是以系统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史料,进而“探究真相”的一门学问。历史学者就是以这门学问为专业的一群人。为什么需要历史学者来“探究真相”呢?首先,每一件史料只传达了碎片的信息,今人若不加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就不会自动“抱团”组成真相。其次,因为史料是前人“有选择的记录”,所以信息常常真假混杂,“眼见”不一定“为实”。若不能结合多方证据以去伪存真,便离真相越来越远。

  历史学的魅力在何处?“斯人长逝,往事已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学者带着新的眼光考察史料,往往能够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阐释,回答新的时代之问。一代代历史学者接续努力,最终推动了人类历史知识的增长。历史著作推陈出新,更让读者大饱眼福。

  

  通专结合  沟通古今  联接中外

  大学的历史学专业教育既强调“博通”,又突出“专精”,与中小学的历史教育相比,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

  本科阶段历史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通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素养、外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教育类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教育既包含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世界通史、西方史学史等讲授基础知识、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必修课程,又囊括数字人文、历史档案整理与研究等学科前沿和行业协同的选修课程,还带有专业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实践环节,旨在打牢 “博通”基础,为学生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

  研究生阶段以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大一级学科为起点,深入具体的二级学科开展学习和研究,旨在拓宽学术视野,锻炼“专精”能力。从学科划分来看,考古学下有先秦考古、秦汉至宋元明考古、外国考古、专门考古、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六个二级学科;中国史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七个二级学科;世界史下有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与国别史、世界专门史五个二级学科。

  面对新形势,学生如何学好历史学?第一,要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发展线索有一定了解,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第二,要学会沉下心来认真阅读和思考,特别要扎扎实实阅读史料;第三,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理论学养,考订史实、阐释历史需要理论方法的指导和分析工具的运用,多学科知识的积累也必不可少;第四,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有良好的古汉语、英语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还需掌握其他外国语言或民族语言,同时永续学习的习惯也很重要。

  

  三个专业方向培养研究型史学人才

  历史学是中央民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深厚的专业之一,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王锺翰等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曾执教于此,是全国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镇。2019年,学校历史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坚持“厚基础、研究型、重特色、有担当”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史学功底、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研究型史学人才,为构建民族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现有3个专业方向。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1995年获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9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历史学基地班”努力建设民族历史研究一流人才的培养高地,发挥专业优势,组建全国性的虚拟教研室,在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材体系各方面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国内“思政教育+历史教育”深度融合的示范者、民族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引领者,获得国家级、北京市、国家民委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

  2015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本科实验班”,先后列入国家民委《关于全国民委系统进一步服务好“一带一路”战略的意见》(民委发2015〔129号〕)和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实验班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关系史为教学重点,从“大周边”“大外交”视野出发,培养初步掌握周边国家语言,能够从多学科视角考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专业方向中外会通、专业融通、知行畅通、古今沟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历史学专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2020年,学校历史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首批试点建设专业。作为民族高校唯一入选强基计划的历史学专业——“历史学强基班”,该班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鲜明特色,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史学功底、多元的学科视野、敏锐的思辨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意识的历史学研究型拔尖人才。在教学特色与创新上,一是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强基班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打造“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课程新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提升历史教学的前沿性与互动性;二是学术训练体系的创新,以导师制改革为抓手,建立多维度的历史学学术训练新体系,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历史教学的学术性与创新性;三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优化拔尖人才的评价和培养体系,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新体制。

  据统计,学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好,深造率高。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每年超过60%的本科毕业生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香港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研究生主要集中在公务员、中学教师、博物馆等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

  作为一门既“博通”又“专精”的学问,历史学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方能蔚为大观,流传万代。

  

  (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陈 鹏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姜天灏)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