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
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根据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应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支持。
通知强调,各地各校要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各地应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栏目,广泛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各地应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中小学校开放,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各地还应均衡配置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资源,升级优化现有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加强校际间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
通知提出,各地各校要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各地各校应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充实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此外,各地应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流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城乡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互联互通。城乡学校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享教学经验,共同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