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
——藏在“瓶瓶罐罐”里的科学

发布时间:2024-12-19 期号: 1816期

 

  

  在刚过去的“双11”网购节,化妆品消费创新高。我国已成为化妆品第一大消费国。在北京工商大学,“藏”着这样一个和化妆品相关的专业——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北京考试报记者走进校园,为大家揭秘这“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连续4年软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专业。

  

  是什么:化妆品背后的“幕后大佬”

  “上课时学化妆”“毕业后做化妆品销售”是不少人对化妆品专业的误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专业,北京工商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易帆说:“它是藏在化妆品这些瓶瓶罐罐里的科学。”与“台前”的化妆技术、化妆品销售不同,化妆品专业更像是“幕后大佬”——学生们在实验室中研发护肤品、化妆品,再运用学到的知识制作化妆品;学习分析市场上的化妆品是否安全,是否有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的嫌疑……

  北京工商大学在化妆品方向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早在1979年就在精细化工专业设立了化妆品研究方向。2020年,“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2024年,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学校取得“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又分别在2021年和2024年获批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当前国内高校中唯一一所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硕博成体系培养的高校。

  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化妆品的专业,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涉及化学、医学、生物学、工艺学、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交叉性。易帆介绍,专业设立的初衷是提升我国化妆品行业的科技实力,发展我国自有品牌,让国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开设初期,专业的研究着眼于原料研究与配方开发等,注重开发特色植物资源在化妆品原料中的应用。而目前该专业已涵盖了皮肤科学、化妆品原料、配方与制剂、安全评估、功效评价、监管科学的化妆品全生命周期。在专业特色课程中设有化妆品科学与皮肤健康、化妆品原料与配方技术、化妆品安全与功效评价、化妆品质量控制与分析四个模块,多元化地满足化妆品行业不同人才的培养需求。

  近几年,北工商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每年在京招生40人左右,未来可能会扩大招生数量。在高考选科要求上,考生须选考物理和化学,色盲色弱限报。易帆表示,除了招生简章上这些“看得见”的要求,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要求。比如,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环节,化学和生物是学生用到最多的学科,这就需要考生对这两个学科感兴趣;而一款化妆品从研发到上市,要无数次反复实验与校正,这需要学生严谨、细心、有韧性。

  湖北科技学院、湖南理工学院也有化妆品相关专业在京招生,均要求考生选考物理和化学。

  

  怎么培养:科教融合 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

  在“化妆品配方实验室”里,研究生邵浩凡和同学正在操作实验。学生们在导师的带领下,以植物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天然产物提取优化、配方制备与功效性评价等,对化妆品植物原料功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和开发。“在实验室里‘泡’着是家常便饭,在实验室里每待一天,我对产品诞生的期待就更强烈一分。”邵浩凡说。

  在本科阶段,“实验”和“实践”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学生们要经过基础课实践、专业课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三个阶段。基础课实践注重基本的实验操作教学;专业课实践包括综合实验设计、行业实践和企业实践;毕业设计实践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提高。在第二阶段的专业课实践环节,学生要先进行化妆品产品设计及实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训,提高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水平和动手能力;其次进行化妆品行业实践,学生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从市场调研开始,做好原料准备、配方设计、工艺制作等各个方面工作;最后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到企业中锻炼,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深化所学知识,提升对化妆品行业发展的敏锐度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校对促进科教协同育人路径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一方面,学校依托学科实验室,整合行业资源,组织搭建国家化妆品监管基地等平台,推进教师科研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学校鼓励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参与学业导师的科研项目,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创新性实验等多元化实践活动,促进课内课外科学教育融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化妆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也是该专业的一个特色。近三年,化妆品系多次组织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生物学竞赛以及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大赛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风貌,更进一步推进了化妆品学科建设。

  同时,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计了实践导向的课程,如《化妆品产品设计及实训》,从皮肤科学研究入手,厘清皮肤问题和需求,设计化妆品配方及创意完整链路,还邀请企业导师进行指导培训,确保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学校还邀请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高露洁全球研发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知名院所或龙头企业的行业专家进课堂,为学生开设讲座,提供最新行业动态。

  从课程到企业,再到市场,这种逐级递进的培养模式淡化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触并了解到专业涉及的化妆品全生命周期,进而更深入、全面地认识化妆品行业的法规、技术以及市场拓展等相关内容,从训练性学习转变为发现性学习,成为化妆品行业优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就业:行业对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持续上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美”的追求日趋强烈,促使化妆品行业飞速发展。有关数据统计,在刚过去的“双11”购物节,化妆品消费创新高。某平台“双11”化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9.01%,其中护肤/彩妆类目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6.81%/61.44%,护肤类目消费增长创新高;另一平台上护肤类目分别有45个品牌销售额破亿,23个品牌超2亿,2个品牌超10亿。化妆品行业作为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展现出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已达10445.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1%,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国别市场的地位。

  然而,我国民族化妆品企业占比约40%,距离成熟市场的80%还有巨大差异。有关专家表示,这表明我国只是全球化妆品消费大国而非强国,关键原因在于高端人才不足和核心技术的落后。2021年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2022年的《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标志着我国化妆品行业进入科学宣称元年,表明国家对化妆品行业科学内涵的高标准要求。目前,全国还没有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博士授权点,进一步凸显了行业发展对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的需求。

  易帆表示,发展化妆品产业可以促进消费升级,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格局的发展,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国家发展战略。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化妆品产品的研发将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及实际功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特点之一,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较广,学生可从事化妆品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管理及营销等工作,或继续深造。在毕业生升学就业方面,出国深造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其中2024届一名本科学生成功进入伦敦大学学院(QS排名第七)深造,此外,不少学生到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院校深造。在就业方面,许多学生进入对口企事业单位工作,如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资生堂、云南白药、宝洁、LG、珀莱雅、科丝美诗(化妆品代工企业)等,为化妆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陈弘远  实习记者  张睦函  孙 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