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驿站

发布时间:2024-12-04 期号: 1812期

别用“我早说过”来“拱火”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曾于秦

  

  案例

  小路垂头丧气地回到家,爸爸见状问道:“怎么了?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小路说:“今天数学没考好,我……”没等小路说完,爸爸立刻说道:“你是不是上课没听讲?作业认真做了吗?不会做的题你弄明白了吗?还有用手机这个事,我早说了不让你用,你偏不听,这下考砸了吧。”小路解释:“不是的,这次题很难,同学们……”爸爸说:“错就是错,不要找借口,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小路不耐烦地说:“对对对,你说得都对!”

  

  分析

  这次沟通的开局是好的,小路的爸爸关注到了孩子的情绪,并表达了关怀和沟通的意愿。问题出在后续对话中,爸爸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就急于对小路这次的考试失利做出判断。当小路试图解释时,爸爸也没有耐心倾听,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还将这次失利归咎于孩子的个人行为,并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小路。

  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家长的同理心不足,不能很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或者是对感受和安抚他人的情绪不够敏锐,导致他们更倾向于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情绪感受。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当孩子身陷强烈情绪时,是没办法做到完全理性的。此时家长如果不“灭火”,而是“拱火”,只会让孩子更不理性。

  另一方面是家长自己处在负性情绪中,没有能量去关注和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考试结果不理想对家长而言是一个刺激,他们也会担心、焦虑、恐慌。强烈的情绪会导致家长“动作变形”,会将主动的关心变成被动的应激。家长可能会无意识地将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通过证明“我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来让自己的感受好一些。

  

  支招

  看见情绪  缓解情绪

  从大脑功能上看,情绪加工是优先于认知加工的。如果情绪过于强烈,我们就会被“情绪脑”卡住,无法进入到“认知脑”。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陷入情绪、特别是负性情绪时,一定要先去安抚孩子的情绪。此时,采取沟通、运动、安排适当的休闲娱乐等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当孩子把情绪表达或者宣泄出来并冷静之后,家长再和孩子一块思考和分析。同时,家长也需要看见并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家长需要敏锐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看到情绪波动背后自己的辛苦付出和对孩子的关心,这份看见不仅能让家长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处境和不易。当家长感觉情绪“上头”时,不妨暂停和孩子的沟通,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例如找个房间独自待一会儿、外出运动等。等情绪缓解后,再恢复和孩子的互动。

  

  换位思考  找准需求

  家长的本意是关心和关爱孩子,只是在高压下发生了沟通变形。因此,当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后,家长需要找回沟通的“初心”,可以直接向孩子表达关心,而不用拐弯抹角地通过“说教”“催促”来展现“我是为你好”。家长可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行为,并敏锐地捕捉孩子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猜测孩子的“需要”。必要时,家长可以主动和孩子确认需求,比如这样问:“你希望我做什么,能让你感觉好一些?”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能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包括情感安抚、生活资源和学业支持;而在孩子不需要帮助时,家长默默地关注和陪伴即可。

  

  不争对错  达成共识

  备考路上,家长和孩子是同向而行的“旅伴”,在某些细节上可能存在分歧,但远远谈不上谁对谁错。通常情况下,家长经验阅历更丰富,孩子更懂自己的需求,因此,在处理意见分歧时,家长和孩子在冷静下来后,可以通过平等、有效的协商找到前行的方向。首先,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说、尽说,找到并鼓励孩子想法中的积极部分。随后,家长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亲子双方要一起协商,确定共同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折中方法。协商的过程可能需要经过几轮讨论,此时家长要有耐心,因为协商本身也是在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和明晰自己问题的过程。

  

  ■ 心理小百科

  亲子沟通小技巧

  倾听技术

  倾听技术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话语内容和情感,从而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倾听技术包括以下四点:全神贯注地听——在孩子说话时,给予全部注意力,避免分心;非语言反馈——通过点头、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表达你在听;情感反馈——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共鸣,比如说“听起来你真的很难过”;重述和澄清——用自己的话重述孩子的话,以确保家长正确理解了孩子的意思。

  开放式提问

  家长在亲子沟通中采取开放式提问,能鼓励孩子提供详细的信息。这种提问方式通常以“什么”“怎样”“为什么”等词语开头,目的是引导孩子展开话题,而不仅仅是给出 “是”或“否”这样简单的回答。开放式提问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 开卷有益

  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位益友。知书可以识礼,读书可以怡情。良好的文化底蕴,长久读书浸染,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改变人的性格,净化人的品质。本期,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的满欣老师为大家推荐两本由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崔岱远所著的书籍。

  

  《京范儿》(增订本)

  内容简介:

  什么叫范儿呢?就是那种谁都感觉得到,可又谁也说不真切的气质、做派、劲头儿,是一种从骨子里渗出来的精气神儿。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韵致,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个地方人的品性。这种韵致和品性相互影响着,共同滋养出了属于这一方水土的人文神采。在《京范儿》一书中,作者通过 “气脉”“五行八作”“找乐呵”三部分内容为读者展现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独特韵致。

  推荐理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们在北京这座城市接受教育、收获成长,北京不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精神文化的来源。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学生除了受到学校、家庭的影响,还会被城市文化所影响。在作者看来,代表着北京城市文化的“京范儿”是那些灵动的生活和琐碎的规矩,是祖宗留下来的精致细腻、彬彬有礼与天子脚下人特有的自尊,是在玩儿中滋长出来的特有气质与神采。运送建设北京城木材的京杭大运河、融合古朴与现代文化的北京胡同、北京雨燕的迁徙和保护看似都与学生如今的生活关联不大,然而,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共同筑起了北京这座城市,它滋养着我们,也安放着我们的精神。

  

  《吃货辞典》(增订本)

  内容简介:

  辞典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必备的工具书,如《汉语大辞典》《中学生学习辞典》等。而有一本辞典虽然不涉及“刚需”知识,却也对学生的视野开拓有所助益。在《吃货辞典》中,作者认为“吃货”一词表现的是一种温情随性的生活态度,并从“家里吃着舒坦”“街边吃得随意”“饭店吃个名气”三种不同的品尝场景介绍了101道中国各地饮食及它们背后的文化典故和情感意蕴。

  推荐理由:

  饮食常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被用来譬喻文化,例如出自《礼记·学记》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在现代生活中,饮食依然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吃货辞典》,学生可以暂时将目光从课本知识和复习备考中移开,在了解我国经典饮食知识与掌故的同时,也能帮助大家以轻松、愉快的状态体会蕴藏在饮食中的文化图景。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