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孙梦莹) 全盲视障学生怎样参与到普通中学的日常学习?数学教师林科琳设计了摸记号球、掷凸点骰子、掷瓶盖等实验,帮助与非残障学生共同上课的视障学生乐乐(化名)理解“求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学课题。日前,由这堂课引出的一场关于融合课堂教学的特殊教研活动在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开展。
乐乐由于先天性视网膜病变导致视障,是一名全盲生,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都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乐乐的学习、成长一直受到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顺义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的关注。
由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北京市顺义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承办的这场联合教研活动,正是为了深入探究乐乐这样的全盲视障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生活中的重难点问题,从而发挥市级资源中心的支持作用,深入推进融合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林科琳介绍,为了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她在课前为乐乐提供课件及学案,方便乐乐提前准备盲文学习资料。乐乐通过使用电脑读屏软件,提前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这堂融合教育研究课上,乐乐通过摸(带记号)球实验、掷(带盲文)骰子实验、掷瓶盖等方式完成学习。在课上的知识巩固环节,乐乐使用平板电脑完成练习,老师及时反馈并鼓励。乐乐也会聆听同学发言,完成合作交流。
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高中部主任陈保水对林老师的课堂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建议教师关注可供乐乐使用的中国盲文图书馆的盲文辅助资料,节省人力、物力。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张悦歆教授建议北京四中顺义分校对乐乐的个性化支持凝练为典型案例,引领北京市、顺义区在全盲视障学生个性化支持及教学策略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