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不仅关乎健康,更关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日前,中华护理学会成立115周年大会暨第十四届护理学术年会在京举行。根据国际护士会的数据显示,全球护士人数约为2800万至2900万之间,但缺口仍接近600万,中国目前拥有超过560万注册护士,约占全球护士总数的20%。
从全球来看,护士这个职业国际地位高、就业前景好、薪资待遇丰厚。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事业发展事关当前和未来全球人类健康福祉。
护理是一门基础应用科学
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旨在解决人类在健康、疾病等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护理学的核心在于通过疾病护理、社区护理、康复等多方面,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设置护理学专业,发展护理学在本科层次及以上的教育,是完善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医疗卫生事业技术结构所必需的。
护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护理领域内进行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研究等,旨在培养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等,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康复等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
随着医学科学高质量、深入发展,诊疗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也发生着变化。在护理学课程设置方面,除传统的重症监护、护理管理、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外,很多院校还开设了护理信息学、治疗环境与修养、公共卫生护理、安宁疗护等回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在护理实践方面,很多学校重视护理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应用人工智能和远程监控技术、注重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关注基于社区和家庭的健康老龄化、重视专科护士和开业护士的培养等。
例如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必修课作为核心课程,参照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结合护士核心胜任力要求,将必修课分为五大课程群,即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社科与行为科学、生物医学基础、临床医学、护理学,其中前四大课程群采用学科课程设置模式,护理学采用综合课程设置模式。英语、体育等课程单列。
人才培养强基础、活应用
护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同的院校有各自的特色。以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为例,其始建于1961年,为当时国内唯一设立高等护理教育的高校,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王琇瑛先生为首任系主任。学校2000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目前已经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首创“胜任力本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精品化护理人才。学校制定了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创建了“强基础、活应用、重思政、促创新”的课程体系,实施以“护理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和学业评价模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建立“一院十部一临床护理学院”体制机制,形成学院和医院一体化护理教育大格局:“一院”指的是护理学院,位于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学生大学前三年主要在这里完成理论和实验课程学习;“十部”指的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10家国内顶尖或一流的医疗机构,为学生提供第四年的临床护理实习等;“一临床护理学院”由33家临床护理学系组成,拥有床位2万余张、护士近3万人,是全球最大的护理学科建设平台,全方位支撑护理人才培养。
自主研发虚拟医院系统、虚拟护理院系统……为支撑学生无缝衔接临床护理实践,学院还建立了国内一流护理仿真教学中心。课程设计融“单项技能—综合能力—人文关怀” 于一体, VR、AR、MR和信息系统充分融入。该教学中心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真实、安全、高效且与时俱进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此外,学院聚焦临床护理关键科学问题,2006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实验护理学研究中心”,依托基础研究手段,探索护理新知识,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夯实基础。2024年,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首都医科大学率先建立“首都健康老龄化创新研究中心”(挂靠护理学院),聚焦老年健康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难题等,以护理学科为主要支撑,多学科联合突破创新,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和格局、培养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使命、责任与能力。
学院还采取“多元合作、融入国际”的策略,与世界卫生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或机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际知名护理学院保持多种形式、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格局,促进我国护理事业助力全球健康发展。
招生有要求 就业前景好
2024年,有30余所高校在京招收护理学专业学生,该专业招生层次包括本科和专科。本科层次招生方面,目前除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外,还有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等。各个院校从培养理念、招生规模、就业方向等均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考生要注意的是,护理学专业对考生身体、选科条件有要求。例如,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每年在全国招收80名统考生,其中护理专业60名(含16名外培计划考生,与美国匹兹堡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培养),助产专业20人(仅限女性考生)。学院对考生身体条件要求为近视矫正视力不低于4.8,各眼矫正视力镜片度数不超过800度,无色盲、色弱,无斜视、弱视;考生双耳听力范围均不低于3米等。具体录取规则和体检要求以《首都医科大学2024年本科、高职(专科)招生章程》发布为准。其他招生护理专业的院校同样会通过学校网站公布各自的录取规则和体检要求。
2024年,高校选考科目进行了优化调整。普通高校在京招生专业选考中,开设护理学专业的学校对选考科目要求有所不同,如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在内的很多院校要求护理学专业、助产专业必选“化学”,有的院校要求必选“化学+物理”,有的要求为“物理+生物”,有的要求为“化学+生物”。各院校对护理专业招生时身体条件、选考科目要求不尽相同,建议考生报考前仔细查看目标院校发布的相关信息。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演进,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支持下,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月发布一号文件,强调发展银发经济,其中提到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合理确定护理等专业招生规模”。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些都为护理专业带来了利好的政策支持。护理专业市场需求量大,人才缺口大,就业质量高、对口率高。首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三甲医院、卫生健康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读研、出国等。近年来,本科毕业生每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0%左右,绝大多数从事临床护理相关领域工作,约27%学生到国内外院校继续深造。用人单位满意率为100%。从长期追踪的数据来看,毕业5年以上的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目前愿意继续从事护理工作的意愿较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护理学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自身体系建设,突破传统意义上护理的概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未来护理工作者,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