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出拉萨,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与内地学生面对面交流……在30年的教育援藏工作中,北京不仅为西藏提供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还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为当地学生创造来京访学交流的机会。
从少数学生来京求学,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交流、交往、交融,援藏教育不止让学生学会了做题,更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在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单词、每一个素材中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 铸牢意识 埋下种子
京藏两地思政教育齐步走
4000米以上的海拔,超1000公里的行程,11天时间……今年暑假,10位来自北京的教师和专家先后走访拉萨市第一小学、日多乡中心小学、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市北京中学、墨竹工卡县中学、拉萨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大学、西藏社科院等10余所大中小学和科研机构,听课、座谈、调研、走访……专家组老师打趣道:“高原奔波的万般不适,连同援藏教师的教育情怀一同袭来。”或许,对每个来到高原的教育者来说,援藏一行就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王瑞蕾是来自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的援藏教师,这个夏天,在她的一堂双师课上,京藏两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孔雀飞天服”“藏戏”“北京中轴线”……相隔两地的师生在线上交流各自的民族文化,共同思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为共同搭起京藏两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交流联动的桥,第十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北京的援藏教师承担了新的工作任务——分管思政教育工作。与此同时,拉萨市教育局率先在全市成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首批共同体学校包含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市实验小学等7所大中小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拉萨北京中学教师李向红与拉萨实验小学教师赖原原、日多乡小学教师曲宗等,共同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采用体验式、情境再现式的教学方式,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并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赋能思政课教,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拉萨北京中学还采取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每周二开展一次学校各学段教师共同参加的教研活动,同时依托拉萨市政治学科教研基地,组织区域内教师集体备课,推进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思政教育的前沿知识、首都教育的先进经验,被北京援藏教师不断地“带上山”,高原学子、思政课堂也越来越多地“走下山”。教育从“单向奔赴”变为共同成长,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祖国社会大课堂,京藏两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已转入新赛道,实现新跨越,形成新生态。如今,拉萨“大思政课”多次在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地亮相,与首都学校联合实现跨空间、跨区域的教育教学。
▶ 线上共读 见字如面
新技术让两地师生零距离交流成为常态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推动教育资源和要素的多元整合,实现跨学校、跨地域的传播共享。
如今,随着数字科技和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广泛应用,京藏两地线上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云游博物馆,共筑中国梦”系列活动以线上国学经典诵读为抓手,拓展了两地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和渠道;通过北京市学生在线活动平台,两地学子可以浏览、欣赏名家诵读,并将自己的诵读和对诗词的理解体会以语音形式保存、分享,还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秀诵读并进行点评,共同感受国学魅力。
除了线上互动,线下“奔赴”也成为最受两地学生喜爱的交流活动。在前不久举行的“雏鹰爱心行动—拉萨行”启动仪式上,京藏两地学生代表共同发布了“京藏同心,见字如面”雏鹰主题建言。北京中学李槟子和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索朗晋美两位学生代表,分别用汉语和藏语号召两地青少年通过书信广交朋友,架起京藏学生文化交流的桥梁。
今年中秋节,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一宏志班与初二“见字如面”校本课成员共计86人,与顺义五中的同学们一一结为笔友,以“晴云秋月,共度佳节”为主题互相寄出节日的祝福信;10月,拉萨北京实验中学160余名学生走进北京中学、顺义五中、顺义九中,与自己的笔友畅谈学习体会、介绍家乡变化,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对此,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我们的援藏教育,不只是简单为了让学生学会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在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单词、每一个素材中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 转型升级 交融访学
新理念打造援藏教育新质生产力
北师大燕化附中日前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30余名拉萨学生,他们与北京学生同学、同吃、同活动。“从初次见面的陌生,到共同探讨游戏的秘诀,再到后来默契的团队配合,我们似首都的月季花和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共同盛放。是深厚的友谊、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北师大燕化附中学生谭元淇说。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北师大燕化附中创设的系列交融式学习生活情境,帮助访学班学生融入了北京的学习生活,为京藏同学真诚交往、畅通交流、和谐交融的团结进步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市教委支援合作处处长范忠伟表示,北京将不断规范、挖掘、创新访学活动内涵,将其打造成教育援藏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交融式集团化访学”组织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典型经验。
据悉,北京市已将拉萨相关学校纳入北京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不同周期的“访学计划”。例如,每年组织若干名拉萨学生和学科老师到北京开展1个月至1学年访学,精准高效地满足拉萨学生享受首都优质教育需求,并做到动态调整、有的放矢;利用拉萨8月初开学的时间便利,实施北京学生“小学期”计划,组织北京学生赴拉萨开展灵活多样的访学,实现两地学生双向交流、深度交融。
其实,从2011年起,北师大燕化附中就接收西藏班学生来京学习了。“那时,学校每届招生45名西藏学生,由于办学成绩显著,2016年起扩招,现招生已经扩大到每年135人,常年在校西藏班学生达到405人。”燕山教育委员会主任张荣波介绍,“数百名西藏学生已考入国家重点大学。”
此次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学生来校交流访学,北师大燕化附中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供给,不但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还依据访学班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表,满足学生提高学业水平的愿望。学校除了安排日常的课程教学,还为访学班的学生开展分层专题讲座,并安排他们与本校学生一起上校本课程,参加社团活动。
北京援藏指挥部党委委员郭峰表示,进入新阶段,京藏教育交流更加强调双向性。“交融式集团化访学”让京藏两地学子从“单向帮扶”走向“双向奔赴”,“我们也更加关注两地学生的实际获得感。”郭峰说。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