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援藏走过30年
留下一支队伍  交到一批朋友  送来一种理念

发布时间:2024-11-13 期号: 1806期

  在拉萨,山的对面还是山。两山之间,湛蓝如洗的天空中,一面五星红旗——鲜艳、飞扬,聚拢着旗杆下那一群藏族孩子们,以及跨越山海而来的北京教师。他们手拉手、心连心,舞动起藏族民间舞蹈——热情、昂扬。这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日常光景,也是校长梁新来到这里6个年头最朴素的快乐。

  像梁新一样,首都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一茬接着一茬,一代接着一代,在这片雪山脚下的高原腹地深耕厚植,开创了援藏教育的先河,也让京藏两地的教育交往、交流、交融历久弥新。

  

  从对口支援到“组团式”援建

  首都教育不断扩大朋友圈

  1994年,“对口援藏”一声号角,首都教育系统便开启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程。

  30年来,北京共选派10批援藏干部,支援拉萨当地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发展建设。30年来,各区教委、高校、直管直属单位积极参与教育援藏,充分发挥本区基础教育优势,推动落实结对县对口帮扶,尽最大可能提供优质资源供给;30年来,各区各校与援助校开展经常性培训、教研等学习交流活动,共享优质资源……北京举全市之力为援藏团队提供了强大后盾,形成对口支援西藏强大合力,构建形成了“市级统筹、区校实施、高校参与、社会帮扶、网络助推,前后方协调联动、各层级合力而为”的对口支援机制。

  除派出强大支教队伍,自2014年,北京市全额出资迁址新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同步选派52名援藏干部教师兼任该校管理干部和教学主任。2023年,该校中考成绩平均分超过2022届43分,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6.63%,重本上线率78.58%,较2022年增长13个百分点。这是北京援藏教育收获的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也是北京从“对口援藏”30年到“组团式援藏”10周年以来无数成果的一个缩影。

  如今,这种成建制援助校也从1所扩展到5所,全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共累计选派援藏干部教师299人,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

  10年间,“组团式”援藏在全自治区推广,并逐步形成一区对接一校、精选精英骨干的模式。

  随着受援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与拉萨实验小学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落实西藏自治区教育厅“21+21”项目,将首都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边境县学校,与当地的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些专家教师深入地县支援送教,他们的脚步最远到达过西藏边疆阿里。与此同时,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还将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纳入优质资源共享圈,并联合这所由河北在拉萨援建的学校,探索教育援藏“京津冀一体化”的创新模式。未来可见,首都教育援藏的“朋友圈”将越扩越大、越“交”越宽。

  

  从参与教学到传递理念

  为受援地构建自己的“造血功能”

  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力度,北京市积极支持推进北京名校在拉萨办分校。拉萨市政府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建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拉萨附属中学;人大附中与拉萨市共建人大附中拉萨幸福学校,开展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15年一体化办学;北京相关职业院校与拉萨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自 2018年起,每年投入100万元职业教育援藏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学校实训室建设;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需求,将拉萨相关学校纳入北京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不同周期的“访学计划”,精准高效地满足拉萨学生享受首都优质教育需求……一系列举措让北京优质大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给资金、建学校,更重要的是传递北京名校优质的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教育援藏不再是简单的资金与团队输送,而是从“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援藏教师、优质学校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师徒”结对“传帮带”,集体备课教研,当地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为西藏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教育新生力量。

  “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近年来,北京援藏指挥部设立专项资金用作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市北京中学、拉萨市实验小学3所教研基地校的活动经费。

  同时,北京援藏团队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多次主题教研及讲座,面向学校全体教师提供每周一节的开放课堂;全年面向拉萨40名学科带头人实施“培训+跟岗+实践”项目,全方位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采取进京跟岗和线上培训等形式促进拉萨教师专业成长,助力拉萨市中小学教研能力提升。

   “北京带来的团队、朋友和理念,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谈及拉萨北京中学与首都教育系统的交往交流交融,校长李保道滔滔不绝,“去年4月,北京西城区教研团队就曾来校开展短期进藏送教。每年高考结束,我们还会组织骨干教师到京交流学习。”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京藏两地师生“铸牢中华魂”

  6月18日,藏民达瓦单增的孩子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作为领舞,为两地学生共同表演藏族舞蹈。“孩子言谈举止更大方了,兴趣爱好也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说到儿子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学习生活一年多来的收获和进步,达瓦单增难掩心中喜悦,“由衷感谢北京人民对拉萨的无私援助。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拥有优质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他今后的发展帮助很大。”

   援藏30年间,两地学生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早的“请进来”到后来的“走出去”,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大背景下,孩子们的友谊也从延绵巍峨的雪山一路向东向北,最终汇聚在红墙碧瓦的古老都城。

  例如,为助力拉萨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北京借鉴和依托本市翱翔计划、雏鹰计划培养机制与资源,在西藏率先开展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去年8月,“2023雏鹰爱心行动—拉萨行”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启动。北京“雏鹰”团队的专家、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一行24人陆续走进堆龙德庆区、达孜区、当雄县、尼木县的中小学校,将“吸管高塔”“欢乐气球搭高”“纸张穿人”等科学探秘奥林匹克项目带到拉萨学生面前,让京藏学生玩在一处、学在一起。同年10月,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高一宏志班赴京研学,与北京学生共同参与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特别安排的“翱翔计划”学员选拔活动,一起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科学奥秘。

  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每年从援藏经费中拨出专款,组织50名拉萨市青少年学生赴首都开展“感恩祖国 圆梦北京”游学夏令营活动,截至目前已经连续组织了8期,惠及学生400人。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长城、故宫等国家标志性建筑,参加升旗仪式、拜谒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拉萨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进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意识。

  30年,一段不算短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京藏两地师生结下剪不断的深厚情谊。时至今日,北京教育援藏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两地交流、单向互助,而是民族文化血浓于水的更深层次的交融。相信在下一个10年、20年、30年,两地人民将在互学互鉴中解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多打开方式,共同谱写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篇章。

  

  数说援藏

  30年来,北京共选派10批援藏干部,成建制援助5所学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自“组团式”援藏开展10年间,每年组织100余名干部教师到京学习交流。

  2012年到2022年,北京市支持实施教育援藏项目近80个,投入资金近14亿余元;自2018年起,每年投入100万元职业教育援藏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学校实训室建设。

  2023年,实施教育援藏项目11个,投入资金0.55亿元,用于改造学校教育教学场所和科体艺设施。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宋 迪  安京京)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