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不仅高精尖,也能接地气
专业大家谈

发布时间:2024-11-13 期号: 1804期

 

  “在长城上也可以点外卖了,最快5分钟收货!”国庆假期,八达岭长城景区可以用无人机送外卖的消息让不少游客感到惊喜。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带火了职场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也深刻影响着高校招生的“行情”。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人工智能不再是象牙塔中的“高精尖”,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智能+机器人  “+”出中国制造新天地

  中午时分,北京理工大学的食堂大门刚一打开,就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师生们纷纷举着餐盘,在“巧手灵心”机器人档口前排起了长队。这个拥有白色机械臂的机器人宛如一位训练有素的舞者,随着点菜指令优雅地移动旋转,甚至会在盛菜后沥去多余汤汁。“像是真人一样”是现场师生对它的一致评价。

  巧手灵心的“打饭师傅”背后,是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师生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方向“具身智能”上的先进成果。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已成为我国异军突起的新工科“明星”专业。

  “机器人工程专业瞄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方向和国家重大需求,贯通打造基础理论课群、专业基础课群、机器人核心技术课群、机器人工程实践课群,系统提升学生的数理与专业知识基础、控制专业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北理工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杨毅介绍,该专业新生首先以“信息科学技术”方向就读于睿信书院,通过大类培养的模式,了解学科内涵、寻找兴趣所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志趣进行专业认定,对机器人工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机器人工程专业,并进入自动化学院完成后续学年的学习。

  新工科专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重实践。机器人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聚焦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专业的学生不光要专业知识扎实、数理基础深厚,还要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杨毅表示,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理解,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工程原理、程序设计与实践等依托实践平台的项目制课程,并通过开设面向机器人智能产品设计的实践项目制课程来提升学生对机器人产业的全面认识。

  据了解,目前在京招收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中,专业培养方向各具特色,主要是依托于不同的院校特色和行业背景,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器人工程专业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矿山特种机器人方向;北京邮电大学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则依托学校在信息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培养“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高素质学科交叉型人才。

  记者了解到,如今我国正逐渐成为全球机器人研发中心和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工程专业毕业生将大有作为。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9%以上,整体深造率高达87%。北理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梯队,到国家重点建设行业、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接近70%。接收北理工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数前21位的企业(集团),全部为航天、航空、兵工、电子、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的顶尖单位。

  

  智能+建造  传统行业的新未来

  外墙喷涂机器人开展高空作业,效率可达人工的3至5倍;楼宇自控系统实时调节室内温度、照明等,让建筑有了“智慧大脑”……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加快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应运而生——智能建造专业,其意义重大,潜力巨大。

  在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造实验室里,“黑科技”随处可见:建筑模型3D打印机、360度全息影像展示柜、可编程智能机械臂、快速智能放线机器人……北工大建筑工程学院智能建造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教授杨璐介绍,学校智能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向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融合电子信息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工程等专业知识,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项目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管理等技术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复合型创新人才。

  近年来,伴随着建筑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行业转型趋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在京高校开始招收智能建造专业学生。在北京建筑大学,智能建造专业的学生入校后实行专业导师制,通过进入导师科研团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近几年新设立的专业,北工大建工学院智能建造专业2024届毕业生只有29人,是该专业首届毕业生。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100%,其中国内升学率66%、出国(境)深造率14%。在国(境)内外深造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的专业仍与智能建造领域相近或相关。该专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均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在政府机关或专业对口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从事基建管理、工程施工、建筑设计等工作。

  

  智能+民生  垂直领域遍地开花

  用外语与机器人进行对话;借助机器人分学科、分层次为学生推送个性化作业;让机器人为学生批改作业——这些充满“科技范”与“未来感”的操作,正在北京一些中小学课堂上成为现实。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工智能不再是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还渗透到教育、养老、医疗等垂直领域。

  作为师范类的人工智能专业,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师范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教育技能的人工智能及相关课程的中小学教师。相较于人工智能非师范方向,该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还能熟练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人工智能元素,引领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虽然主要研究方向都围绕着如何让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核心问题展开,但在人才培养中,人工智能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却各有侧重。”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唐晓岚表示,人工智能师范类方向会更加侧重教育理论与实践,而非师范方向则更多地关注技术研发与应用。在课程上,除了专业课程之外,人工智能师范类专业还包含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与教学相关的课程。此外,人工智能师范类方向的学生需要完成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师教育实践,而非师范方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专业实践要求。

  人工智能领域多元化就业方向为学子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在中小学人工智能师资需求量巨大的当下,人工智能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前景广阔。” 唐晓岚指出,历经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培养,该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以承担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通用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也可以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还可以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IT公司等单位的人工智能相关岗位施展抱负。

  除了教育领域,AI医生、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护理床等高新技术也逐步“跨界”融入养老行业,直接影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课程中,学校加入智能设备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各类设备的原理、功能和使用方法。该校健康服务与管理教研室主任许岩介绍,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实地参观智能养老服务机构,了解智能设备在实际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开设“智慧康养”课程,使学生可以了解智慧养老服务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 热问答疑

  问:想要“尝鲜”智能+专业,该如何规划?

  答:当前,越来越多的考生考虑将未来职业规划锁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不少考生把智能+专业作为自己志愿填报“菜单”上的首选项。

  从报考要求来看,备受考生青睐的“智能”“智慧”专业有的在大类里招生,有的则单独作为招生专业进行招生。这些“智能”“智慧”专业大多属于理工类,对选考科目要求为物理+化学。如果考生计划报考这些智能+专业,高中期间务必做好选科规划,否则便无法填报。

  北理工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杨毅表示,想要报考机器人自动化专业的考生除了要满足所在省份高考的选考科目要求外,还要注重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报考前考生对机器人工程专业应有充分了解,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北京考试报记者  苗 露)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