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事事启新。近日,首都高校陆续开学,来自全国各地的2024级新生带着满“新”欢喜,如期走进大学校园,开启自己大学阶段的寻梦之旅。各高校精心安排,助力新生快速融入温暖大家庭,顺利开启筑梦新征程。
中国农业大学:迎新日带你领略专业之美
9000余名中国农业大学2024级本科生、研究生于近日完成入学报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萌新们怀揣勇气与梦想,在老师、学长的带领下开启强农兴农的追梦之旅,赓续中国农大人的使命与荣光。
专属印章、惊喜盲盒、刮刮乐、明信片……中国农业大学各学院围绕学科特色、学院文化等,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别出心裁、趣味横生的迎新活动,帮助新生顺利融入校园生活。
“想吃烤鸭?认准中农动科,动科学院请你吃烤鸭。”农大动科学院的迎新志愿者们在新生报到现场直接端上一盘刚烤好的烤鸭。据悉,这是由动科学院侯卓成教授团队培育的高质量北京鸭,占据高档烤鸭市场份额的90%以上。模拟月壤来作物,引领创新种植新篇章;小麦棉花和甘薯,培育传统农业保根基,这些都是该校农学院为新生准备的“见面礼”。或是定格新生报到喜气洋洋的氛围,或是收藏新生对未来的寄语,园艺学院捧出瓜果桃李,让新生满怀收获的喜悦,坚定“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决心。迈进由昆虫、鲜花和绿叶编织的小门,植保学院力求在迎新现场把新生拥入怀抱,让他们更快地走进植物世界。食品学院则拿出师生自主研发的酸甜苦辣咸 “五味”食品迎新。
“迎新活动很有创意,一入校我就感觉到农大的校园氛围非常好,我不后悔自己当初坚定地选择农大。”考入该校经管学院的新生欧阳宇帆在迎新现场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迎新现场 新生抒发“新生音”
8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4级本科新生报到。报到当天,不少学生抒发了入学“新生音”。
新生徐敏桐即将进入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燕山书院创新班学习。她说,因自己对地质专业充满好奇并对新事物有探索欲,促使她很坚定地选择了北地,希望入校后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深入学习地质学的专业知识,从矿物岩石的微观世界到地球构造的宏观格局,都能有所涉猎、有所领悟。
新生邢焱钧对即将开启的人生新篇章充满了向往与期待,选择地质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是希望在广袤的土地上找到心灵的归宿。未来,岩石的形成、矿物的斑斓、地层的神秘都将与邢焱钧相伴。他希望自己能在由岩石、矿物和时间共同谱写的复杂世界里,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的地质诗篇。
新生任孙亚怀揣着对首都的热爱来到北地,当得知自己的生日和校庆日是同一天时,她感到惊喜又荣幸。报到时,校园朴素自然的风格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谈及能进入喜欢的大学和专业这一话题,她表示要秉持高中时期的学习热忱,在大学继续追求卓越,同时希望与同学游遍首都,一起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国际关系学院:新生报到 志愿者齐上阵
8月24日,国际关系学院迎来2024级本科新生。当天,一些对大学校园充满好奇的新生在入校的第一时间,选择跟随师哥师姐熟悉校园环境,还有一些新生则与父母一起在迎新处合影留念。据悉,为了更好地帮助新生顺利完成报到,学校各部门分工协调、通力配合,志愿者们及时并耐心地解答新生在注册报到、学习安排、住宿伙食、校园生活等方面的疑问,各院系、学生处的志愿者们还主动带领新生和家长熟悉校内设施的具体位置,积极介绍校园布局与历史底蕴,引导新生顺利开启校园生活。2024级国政系新生张若兮表示:“在了解了国关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和学习氛围后,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这里,非常期待在国关开启崭新生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生要为祖国加“油” 为民族争“气”
“人生的序章始于初秋,从远方而来,跨越山海,奔赴下一场诗与远方……”八月中下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新生在学校的“翘首以盼”中,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京。醒目的迎新标语,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期许。
为了使新生更便捷地抵达学校,中石大分别在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朝阳站、北京丰台站设置接站点,为新生们提供周到便捷的迎新服务。
在石油工程学院新生宿舍,新生们告诉校领导,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学习生活环境都很好。学校党委书记王同奇勉励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要立下“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雄心壮志,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8月29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行2024年新生开学典礼。校长金衍发表题为“让自律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的讲话。校本部6000余名2024级新生满怀憧憬,开启人生崭新篇章。
校园花絮:
湖南自强男孩走出乡村 圆梦清华
“在对学校不断了解中,我体悟到了一代代清华人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勇毅与担当。”通过“自强计划”录取到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谌晨鑫,在清华大学2024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按照清华传统,这3800余名2024级新生被称为“四字班”,他们通过高考统招、“强基计划”、“自强计划”、“国家专项计划”等10余种招生类型入学,将在清华园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谌晨鑫来自湖南省的一个小乡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在一些人的眼中,我的家人可能算不上‘成功人士’,但在我心里,他们却有着为人最重要的品质——从不向生命中的困难低头,永远以自强的姿态面对生活。我想,这可能是我在童年时最早接触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念。”他表示,这种精神传承,是指引他一路走来的重要力量。他感念父亲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他心中播下了坚忍不拔、自强奋斗的种子,同时感谢学校的“自强计划”政策,让他有希望、有信心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轨迹。
据悉,2024年清华“自强计划”共录取278人,覆盖全国228所县域中学,涵盖计算机类、新雅书院、临床医学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为先书院、笃实书院等所有招生专业。
双胞胎姐妹携手进人大
“出生相差三分钟的我们认识最久、也是陪伴彼此最久的,高考之后即将告别家乡,何其有幸,我们又能继续一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携手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毕业于山东烟台一中的陈俊亦与陈俊竹高考成绩只相差两分,被分别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学专业和财政学专业。
长久陪伴,互相助益,在竞争与追赶中共同进步,成就“复制粘贴”般的优秀,也成为彼此最温柔的依靠和最坚定的支撑。姐妹俩既有双胞胎专属的心有灵犀,也各有所长、各从其志。姐姐陈俊亦源于对数学的无限热爱,选择了数学专业,继续自由而广博地探索数学的奥秘;妹妹陈俊竹渴望深入学习经济学原理,选择了财政学专业,期待为国家财政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姐妹俩倍感期待。高中阶段就热心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姐妹俩,对中国人民大学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兴趣,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打开视野,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仅局限于书本。花开并蒂,梦启人大,她们的故事是青春与梦想的最好诠释。
15天1200公里 一路骑行上大学
“圆梦了!我终于做到了!”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2024级新生报到现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新生李祥基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从青岛出发骑行,历时15天,途经3省14市1200余公里,抵达这所“离科学最近的”大学,即将在国科大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谈及初到校园的心情,他说:“很高兴能够来到国科大,开始我的新征程。”
骑行上学,这便是他纪念自己研究生入学时刻的方式。当终于和自己的“战车”来到雁栖湖校区报到时,李祥基难掩激动之情。
“我之前没有看过海。”李祥基来自宁夏,这次骑行来上学他还有一个目标——沿着祖国北部海岸线,去看看山那边的海。从青岛出发,他绕着胶东半岛一路向北。这一路有路途的艰难,也有独自骑行的迷茫。凭借着本科期间在部队培养的良好生理与心理素质,他默默消化着情绪,感受着风景。也正因曾为军人,在到达大连之后,他决定改变原有路线,从鸭绿江断桥出发,循着抗美援朝的历史遗迹前行。“用车轮丈量祖国大地,从所见所遇中发现中国精神。这段难忘的经历将激励着我,拼搏、前行的精神也将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未来的科研追求中。” 李祥基说道。
上阵父子兵 两人一起上大学
上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300余名本科新生在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和杭州校区完成报到。其中,沙河校区一对特殊的父子引起了关注。来自青海的考生刘傲寒被北航“未来空天领军计划”录取,他的父亲刘建波也被广西师范大学录取,两人共同实现了大学梦想。
“作为父亲要以身作则,我用的是陪伴式教育,我自己在那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个示范。”刘建波说。刘傲寒初中时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刘建波曾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因经济条件未能继续读书。在刘傲寒高二那年,刘建波决定参加高考,与儿子并肩作战。父子俩每天一起上网课,交流探讨知识点。在父亲的陪伴下,刘傲寒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爸爸是我的榜样,他学习的认真态度有时是超过我的”刘傲寒说。数学是刘傲寒的强项,刘建波经常向儿子讨教,父亲最擅长的是语文,因此也会出难题考儿子。父子俩在这样的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最终都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我和父亲成校友
今年开学季,来自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级学生达岩和父亲胡日查又多了一重身份联结——北工大校友。
和父亲成为校友后,达岩觉得“和父亲更亲近一些了,毕竟又多了一层深厚的关系。”他常听父亲说起北工大——治学严谨、关心学生、风景很美、校园很大……达岩心里不止一次嘀咕:“四环里的学校,再大能大到哪儿去?”
在今年北工大的校园开放日,达岩曾随父母一起来到北工大。作为学校2000级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胡日查带着儿子参观了学校的奥林匹克体育馆、图书馆、操场、游泳馆……他边走边讲自己当年在校时的学习、生活趣事,还有跟师兄弟一起做实验、跑数据的日子。
“达岩,如果你有机会考上北工大,希望你也能珍惜在北工大的每一天。”达岩听着父亲的讲述仿佛被带回24年前的那段时光。他越参观越惊喜:“学校居然有两个足球场,还有这么多食堂!图书馆也是又大又新。”达岩对北工大的喜爱又添加了一层。
在报考咨询会上,当达岩看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介绍时,他眼前一亮,这就是自己想学的知识。虽然父亲更建议达岩学习其他专业,但达岩早已拿定主意“没考虑过其他选择”。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达岩计划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认真学习老师讲授的内容。除了好好学习外,达岩还希望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在拓展爱好的同时,多交朋友、多体验新鲜事物,为青春写下灿烂不悔的诗篇。
(本报记者 许 卉 邓 菡 孙梦莹 胡梦蝶 马明星 苗 露 实习记者 张睦函 本报通讯员 张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