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开始 何时都不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适航专业学生 王苑硕
我高中就读于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生活仿佛还在昨日。高二下学期网课期间的学习可谓“惨不忍睹”,我迷糊着成为了一名高三生。
高三伊始 “千疮百孔”
高三开学的一批小测验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各科该记该会的东西没有掌握,甚至出现了忘记涂答题卡的情况。尽管我知道情况很危急,但仍无法进入高三生应有的状态。我每天依旧积极地去操场打球,直到某一天自习课因打球迟到被班主任叫停。
那时,开学已近两个月,同学们陆续进入高三备考状态,唯独我虽各科“千疮百孔”,却仍然每天在“浪”。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对我爸爸说:“他就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进入高三的状态。”奇怪的是,我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也想每天沉浸在做题和答疑解惑中,但就是做不到。我后来总结出原因:自己在过去两年里知识学得不扎实,基础知识方面有严重欠缺,还没有到做题总结的阶段。于是,我改变了策略,把每天的重心放在掌握基础知识点上。
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
渐渐地,我感觉自己的基础比以前扎实许多。但在期末考试里,我依旧创造出高中历史最差成绩。努力虽有效果,但在成绩上还没有立刻显现出来。到了寒假,我完成各科基础知识的巩固,开始专心进入做题演练。高三下学期开学时,我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随后,我便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做题、答疑、总结。基于清楚了解自己各科的进步,我逐步树立了信心。在最后高考时,没有自己之前想象那般紧绷,我做到了从容不迫应对每场考试,稳定发挥。
我至今难忘物理老师高三时鼓励我们的话:“只要开始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一名高三生,永远不要把为时太晚作为阻止自己努力的理由。相信自己踏踏实实积累的过程,把每一天过得充实,你一定会成功。
大学学习 依然重要
我最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录取。上大学后,我又开始“沉迷”篮球,参加选拔并如愿进入校篮球队,打了各种大小篮球比赛,过足了“球瘾”。在刚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里,课业给我的感觉就像“高四”,常常令我缺乏学习动力。但渐渐地,我发现这些数理课程是我未来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十分重要,于是及时端正学习态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我想说,大学期间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尤为重要。
此外,我作为导演和编剧,参加了学校的心理剧大赛并获得奖项;在暑假为甘肃农村小学开展了一系列航天知识科普宣讲,并加入航模小组努力准备比赛。在这一年,我接触到许多国家级实验室,有了自己的“大牛”导师,也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让规划落实 让学习有效
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公共管理系学生 钱斐然
2022年8月26日,我乘坐动车,动身来到距离上海1300多公里的北京。窗外的景色不断倒退,天气阴了又晴,这是一段我从未想象过的经历。高考这趟列车,载着我们驶向了不同的终点。
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到达理想目的地的方法。
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
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信心满满地对日程进行规划,却最终难以执行,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拖延症,但又无法解决问题。这样看来,日程表似乎没有什么大的作用。那么造成无法达成日程安排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需要认识到:第一,高三绝大部分时间已经被安排规划好了,同时各项事务繁杂,在剩下碎片化的时间中进行规划容易被忽略:第二,高三的生活虽然日程固定,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填报、体检等事项穿插其中,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也是导致日程规划失败的一大原因。
所以,我建议大家当然要有规划,但这样的规划是指短期内对实现目标有大致计划,而规划的内容则要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碎片的时间进行安排。比如想到要背单词就立刻去做,不要等到整数时间或规划的时间再做,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
首先,在讨论具体学习方法前,我要强调“读题”的重要性。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理解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而题目一定是最牢靠的抓手,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
同时,高考也考验我们的熟练度,具体到数理化的学习中,刷题必不可少,但一味刷题不可取。一般情况下,测验结束后,同学们可先将卷子再过一遍,检查低级错误,重新思考不会做的题,在老师讲解前将错题整理抄写,重新思考并熟悉题目。而在老师课上讲解时,同学们不要照抄板书,只做重要的笔记;因为人的高效记忆时间有限,最好在下课后及时订正。此外,越到备考后半期,题目越多、时间越紧,反复练习的可能性越少,所以考生要争取一次搞明白。
语文等文史类科目的学习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足够的输入才能输出。因此,考生在高三最好通过基础背诵、利用快速记忆查缺补漏,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明显提高。
永远不要对自己失望
在繁重的高三学习生活中,我们的成绩往往会起起伏伏,直到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前,同学们多少都会有一段迷茫的日子。但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对自己失望。
你的努力,你的每一次抉择,终会得到结果,即使有时这个结果不那么理想,也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放弃再次放手一搏的机会。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大家要善用网络,充分认识自己,做出自己的选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随失望而来的巨大挫败感才会压倒你。请在人生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一名理工生语文130分的经验分享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生 田昊洋
我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有物理竞赛背景,但高考却是语文成绩130分最为突出。在此,作为一名擅长理工科的考生,我分享一些学习语文小经验——在语文答题中,一个答案需要什么?
逻辑清晰
例如一道诗歌题让你从意象角度分析诗人情感。高一的你刚学诗歌意象,会说,作者借月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但显然这个逻辑不完备,你可能在满分3分中得到1分或2分,因为缺少“中间过程”。你发现答案里要写“渲染了……的环境/气氛”。所以你下一次这么写:“月增添了夜晚清冷寂静的气氛,作者借月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个答案显然更好一些,但在高三考试中仍可能丢分。丢分原因也许因为缺乏意象本身特点的阐述。那么最终版本应该是“月光是洁白而清冷的,渲染了夜晚清冷寂静的气氛,也许作者的亲人此时也在望着同一个月亮,故作者一个人在冷清的夜晚产生了思乡之情”。此时,我们形成了“意向是什么——意象特点——渲染什么环境———产生什么感情”的答题过程。高考时,考生依据分数、行数、意象本身适当控制详略写到答题卡上即可。我建议在行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写而非少写,追求逻辑完备。同样,非连文本、散文题等也要说明白,不要在概括时把关键步骤去掉。
答案全面
答案有几点,由文本决定。我总结了一些“检索办法”。比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诗其实有三个情感点:作者钦佩廉颇年老仍然愿意以身报国的英武气概;作者讽刺朝廷不能进用人才,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作者自己“无人问”,一腔热血报国却不得其门,十分无奈。大部分人在答题时往往会漏掉其中的答题点。我们不妨归纳出一个“检索办法”。以上三方面情感有三个不同的对象——廉颇、朝廷还有自己,当考生都检索出来了,情感即可读出来。所以在答题时,考生不妨检索一下一共有几个对象、每个对象有什么情感,这样答题就变得简单起来。散文阅读题同理。
想要答全要点,各位就要多看答案,多想想如何想到答题点、如何检索到答题点。对于单个对象的复杂情感,可以考虑正反检索,如一方面是报国之志,一方面是报国不得的无奈愤懑;也可考虑深入检索,从物质到精神,这样比没有目标地读原文更能找到答案。
注重积累
首先,对前面讲的答题方法,考生要勤于总结,利用好每次考试,把答题逻辑扩充完整,知道先答什么再答什么,不丢答题点。
其次,我建议大家好好读《论语》,达到基本都能背默的程度,这样,大、小作文信手拈来,精炼而深刻。《论语》十分契合高考语文考试试题的价值观,考生熟练掌握后再做文言文、诗歌等题,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最后,大家背默课文不要光想着背,同时要挖掘主旨、挖掘闪光点,写作时遇到合适的主题就可以利用课文的观点,学以致用。积累作文素材不要记成“事迹”,考生要自己扩充成有主题、有论点的议论段,记成一段逻辑清晰的表达,这样考试时才能写好。完全现场构思一个个例子的阐述过程不太现实。积累时,我们要注意提升语言质量,让文章读起来舒服,可以在日常扩写素材的过程中多修改,改到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