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七中学教师 曾于秦
案例:上了一个月的网课,文文已经身心俱疲,他渴望和家人度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可这个想法遭到了父母的激烈反对。妈妈苦口婆心地劝说:“时间这么紧,你就再坚持一下,现在疫情我们也没法出去,等你考完了随便玩。”爸爸生气地说:“我看你这个月每天都像放假过节一样轻松,完全比不了在学校的状态,居然还想放假?你也别考了,就在家里过节算了!”妈妈想阻止爸爸,结果爸爸又和妈妈吵了起来。文文听不下去,也加入了“战局”。
分析: 考生居家学习带来的挑战并不比在学校备考少,没有了外部的学习氛围和老师同学的及时反馈,他们就需要额外花费大量精力去重新规划和执行备考方案。也许在父母看来居家学习更轻松,但其实孩子承受的压力有增无减。端午假期成了孩子在高考前“喘一口气”的宝贵机会。可这“一口气”,孩子也不一定能够喘得彻底。毕竟高考的压力近在眼前,孩子内心承受着较大压力,他们担心高考的不确定性,也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利用假期完成冲刺。
此时,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就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纠结的状态,更快地平复情绪,从而更快将注意力放在备考上。但如果像文文父母一样,过度重视高考,如临大敌,通过唠叨或指责等方式向孩子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可能适得其反。焦虑和压力会在家庭里不断累积,并最终落到家庭中最薄弱的环节,也就是孩子身上,就像“踢猫效应”。更麻烦的是,文文父母之间还因此发生冲突,导致原本紧张的家庭氛围更加剑拔弩张。最终结果,要么是孩子因承担破坏父母感情的“罪责”而内疚,要么被糟糕的家庭氛围裹挟而暴躁。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是孩子考前冲刺的最佳状态。因此,越是时间紧迫,父母越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备考环境。
策略:提供稳定环境
提前演练高考时间规划。长时间网课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备考节奏,因此虽然在假期,父母也要让孩子的作息与高考时间一致,避免频繁的作息变动导致孩子的生物钟紊乱。父母可以按照考试时间,和孩子一起制订计划。例如,参考通勤时间和考试时间确定起床时间;假期第一天9时至11时30分,复习语文重点等;复习间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提前演练休息和调整方法,例如睡午觉、散步、听音乐等。把每一步演练到位,高考时孩子就能从容不迫地按照习惯行动,减少失误。
维持稳定的生活。外部越不稳定,父母越要为孩子创设稳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性,减少焦虑。临近高考又恰逢假期,生活的稳定和规律更为重要。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饮食不要有太大变动,避免暴饮暴食或营养过剩。在保证复习计划有序开展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原有的休闲模式和时长。父母要尽可能保证生活的不变,帮助孩子去应对变化。
维护和谐关系
亲密而适度地陪伴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让孩子更平静、也更有底气去应对高考。在陪伴时,父母需要注意边界。高考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但每个家庭成员的分工不同,责任也就不同。孩子是“主角”,高考是他们的任务,他们对假期有规划和决定权。父母是“配角”,主要任务是辅助孩子完善规划,并协助孩子执行计划,同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边界明晰,分工合作,就能高效且愉悦地度过假期。和孩子沟通时,父母也要注意“尺度”:不过多讨论高考;不提出过高期待;不过度妥协,例如一切原则和底线都为高考让步等;不过度发散,例如孩子有一点差错就开始“扯旧账”或否定未来。
形成紧密的家长联盟。父母的关系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氛围。父母需要做到两点:1.两人冲突不升级。父母之间如果发生冲突,尽量在家庭之外解决,不把冲突带到家庭中。在家庭里产生矛盾,也尽量不把孩子牵扯其中,找一个独立的环境解决矛盾后再回家。哪怕是围绕着孩子的问题展开争执,也要及时叫停,父母私下协商一个双方认可的结果后,再和孩子沟通。2. 成为彼此的依靠和支持。家长最懂家长,也就最能为家长提供所需的情感支持。因此,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保持良好情绪
积极情绪能够在家庭成员间流转并不断加强,最终形成放松、愉悦和积极的家庭氛围。因此,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并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和乐观心态去感染孩子。言传身教远比说一万句“你能行”有用。
父母可以尝试:1. 觉察情绪。父母先要觉察自己的情绪,尝试看到这些情绪的价值,例如焦虑是因为关心孩子的发展,烦躁是因为着急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等。2. 照顾自己的情绪。父母要用智慧和经验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例如运动、和朋友倾诉等,不要随意将情绪转嫁给孩子或他人,任情绪在家庭里发酵。3. 引入积极情绪。父母可以把积极情绪引入到家庭中来,给孩子更多鼓励,例如和孩子一起包粽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