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新冠疫情的反复导致高三生不得不延续居家备考状态。在考前最后的这段时间,考生在线上学习中如何收获更多?家长如何为居家备考的孩子进行合理安排?针对近期考生、家长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昌平区第二中学回龙观校区教务处副主任姚艳。
记者:面对居家备考的现状,您建议高三生如何调整状态,将线上学习与自主复习更好地结合?
姚艳:建议考生要客观、冷静、理智地看待居家备考,以平和的心态坦然地接受疫情反复带来的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的随时切换。其实二者只是形式不同,并无本质差别。乐观地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家学习节约了上下学途中所需的时间,减少了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舒适度,弥补了在校个性化自主复习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全新的体验。
记者:眼下处于备考冲刺阶段,您建议考生在自主备考时间里做好哪些“查缺补漏”的安排?
姚艳:一是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用力。所谓知己,即为仔细审视、分析刚刚结束的“二模”及过往日常练习中所反映出的自身问题。考生不妨制作失分统计表,包括不会做和不该丢两部分,清晰直观,针对薄弱查漏补缺。所谓知彼,就是把握各区模拟题呈现的考查方向,总结归纳各学科共同的特点及需要的核心能力。二是回看教材,注重梳理。对于反复做错的题,及时找到课内对应的考点,扎实落实,并且横纵向拓展,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养成思维路径,形成解题能力。三是甄别筛选,关注新题。挑选有代表性的优质试题非常重要,尤其是新题。这里的“新”指模拟题中出现的新题型、新考法、新形式,要深入研究,挖掘试题背后的知识能力点;弄懂弄通,积累解答类似试题的经验;放入题集,归纳整理,以备考前再次复习之需。
记者:线上授课是学生和老师现阶段沟通的主渠道,您建议考生在听课前做哪些准备,以便更好地利用好课堂时间?
姚艳:线上听课,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一是准备好硬件设备。电脑、耳麦、摄像头是必备的。手机屏幕太小,长时间使用对视力影响较大;相对于耳机而言,使用耳麦能减少对耳膜的刺激,如果家里环境足够安静,可以直接声音外放;打开摄像头可形成监督,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二是做好断舍离,删除电脑上的游戏软件,在上课过程中努力做到人与手机分离,减少各种可能的诱惑,让自己更专注。三是按照课表准备好每一科的学习资料,提前将各科老师推送的内容打印出来,使用纸质文件更贴近于上课的现场,也可尽量避免因使用文档造成老师共享屏幕时来回切换文件的麻烦。四是课前思考,明确自己的疑难所在,以便于在课堂中与同学、老师交流,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更好地解决疑惑,螺旋上升。
记者:学生居家期间要更多与家长共处,此时您建议家长可在哪些方面给予孩子“支援”?
姚艳:首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后勤服务,为孩子提供生活保障。其次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高三以来历次大考的分数情况,帮助孩子提前收集目标院校及专业信息。这既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不必要的焦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找准位置才能绽放光彩。
此外,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的居家备考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不只是被学习和高考填满。家长可陪伴孩子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快走、跳绳等,储备好“革命的本钱”。同时,家长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因自己的急躁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造成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和争端,努力扮演好陪伴者、鼓励者、支持者、监督者、沟通者的角色。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度的自我空间,尤其在他上课及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嘘寒问暖”,为他营造一个干净整洁、宽松愉悦、独处静思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