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自主空间陪伴孩子高考

发布时间:2022-04-08 期号: 1623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吴 帆

 

  案例:佳明妈妈是企业高管,一直以来对孩子照顾不周全。眼看距离高考仅剩最后两个月了,如果再不陪伴,可能会错过孩子高考备考的时光。为了不留遗憾,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备考,佳明妈妈狠心给自己放了几个月假,全程负责孩子的高考陪跑任务。为了弥补这些年对孩子的亏欠,妈妈早上5时起床为孩子精心准备营养早餐,开车送孩子上学,放学回家无论多晚都陪伴孩子学习。担心孩子挨饿送牛奶、送水果,放学、周末的时间也被妈妈安排得井井有条,完全一副高管的做派。刚开始,佳明也知道妈妈是为了自己好,但随后妈妈的掌控欲越来越强,担心佳明玩游戏分神,要求到点上交手机;隔三差五找各种高考题让佳明练习;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还要求5时起床和妈妈一起锻炼身体,号称高考需要有一个好体质……整个备考节奏被妈妈带着走,佳明觉得学习不是为了自己,完全是为了迎合妈妈的期望,感觉越来越不想学习。

  分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帮助是必须且必要的,但是一些父母在陪伴中过度溺爱、功利、攀比、代偿等,担心孩子走弯路,希望能够尽全力帮助孩子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减轻孩子在学业上的分心,想方设法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殊不知,父母的过度帮助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自理、自主能力的障碍,失去自主感的孩子更难体会到实现目标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和好心态。归根结底,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分离,学会放手,信任孩子可以自主成长,相信孩子有能力适应和处理面临的挑战,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支招:自主制定目标

  缓解学习压力

  高三生父母要协助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不给孩子过多压力。有些父母不顾及孩子自身实际,没在孩子最近的发展区设立目标,只是单纯地用“别人家孩子”拿第一、争优秀的例子给孩子施压,导致过高的目标让孩子感觉望尘莫及,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让孩子丧失成就感,神经紧绷。

  其实父母为孩子树立高标杆,并没有想让孩子超越的意思,只是希望孩子能向优秀看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去突破和超越。然而,孩子未必能领会到父母的意愿,只是单纯地觉得父母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觉得父母不管不顾自己的现实水平,感受到不理解和不关心,失去了目标原本的效果。因此,父母要将制定目标的权利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制定“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的目标,并为目标去努力。孩子自己做出所有的决定,这样更会为自己的决定而行动。而恰当的目标更能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自主学习生活

  树立学习信心

  有些父母发自内心“为孩子好”,包办了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饮食到着装,从作息安排到运动,用密密麻麻的日程把孩子的规划无缝衔接;有的父母甚至为了让孩子多做题,想方设法查找各种高考复习备考材料,不间断地让孩子做题、练习……这些做法如果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原本焦虑的氛围变得更加压抑。其实,学习、生活如何安排,孩子肯定会有自己的节奏和思考,父母可以提供参考,但不能代替孩子来决定,并强制要求孩子执行,这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的内生动力。

  作为父母,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安排生活的权利交还给孩子,让他们根据学校学习与生活、周末自主学习与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节奏。如果实现了原先的计划,可以继续延续自主执行;如果计划未能如愿,父母可以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发现和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提升方案供孩子参考,让其在权衡之后再次自主制定。这样实现的计划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为自己决定和负责,从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自主调整心态

  平稳应对考试

  高考是高三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孩子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机会,通过一年的应考、高考检验,可以锻炼孩子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如果父母为了保护或刺激孩子,在每次考试尤其是失败之后都给孩子各种说辞,或者想尽方法刺激孩子,就可能剥夺孩子自主思考和自主应对困难的能力。孩子需要在面对和经历中体会感受,在挫折和坚强中努力调适,才能有更加弹性的心理素养来应对未来更多的挑战。而父母面对困难的平和和理性,更是孩子成长学习的榜样,能引领孩子在自主空间中做到心态平和,做到最好的调整。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