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芳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
常年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数项科研项目。
当青春期叠加升学压力时,青少年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这对于考生家庭来说也无异于一次考试。那么,家长该如何陪伴孩子平稳度过这段时期呢?
案 例
诊室里,小A的妈妈焦急地诉说着孩子的情况:小A上初中后脾气变大了,总是很烦躁,经常顶撞家长和老师。小A妈妈一直以为孩子是因为到了青春期有些叛逆,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没承想孩子到了初三状态更糟。学习正值关键期,小A却开始沉迷手机,常常晚上熬夜玩手机,白天起不来,频繁请假不上学。原本成绩很好的他现在却毫无学习动力,和父母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小A还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父母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最近一周,小A妈妈甚至看到他手腕上有几道划痕,这才意识到孩子是不是情绪出了问题。
在诊室,小A对医生敞开心扉。他说自己近期常感觉不开心,会莫名感到愤怒,觉得父母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毫不在意他说什么、想什么。父母的高期望让他喘不过气来。小A认为,只有看手机、与网友聊天时才能感到被理解。
建 议
以上情况不是个例,笔者在诊室中每天都会面对这样的家庭。进入初三,不少孩子已进入青春期,家长为防止类似情况发生,要及时认识青春期特点,帮孩子“踩住坏情绪的刹车”。
踩住阴晴不定的刹车
青春期特点一:
情绪阴晴不定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经历着剧烈变化。这一时期的孩子身高、体重等身体特征快速发育,让他们看起来逐渐接近成年人。但实际上,其大脑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负责理性、规划和自我控制的前额叶;而负责情绪的杏仁核等脑区却高度活跃。这就意味着,孩子更容易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但却没有很好的“刹车系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的起伏和波动。
家长怎样“踩刹车”?
在孩子情绪“刹车失灵”时,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与孩子讲大道理(此时他听不进去),或试图用暴力方法来压制孩子,建立自己的权威。家长要先帮孩子情绪降温,可以说“我看得出你非常生气(或难过)”,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后再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具体问题。
家长可通过以下方法帮孩子踩住情绪的刹车。
1.提醒孩子多运动。运动能快速代谢因压力而产生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同时促进内啡肽等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改善情绪。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家长可建议孩子通过运动发泄,如对着枕头用力打几拳、快速跑两圈、做20个开合跳。做完这些运动后,孩子的情绪可能就没那么激烈了。虽然初三学业很紧张,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规律安排作息,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2.教孩子深呼吸放松法。家长要教会孩子在感觉紧张、心神不宁时有意识地做几次深呼吸,帮助自己恢复平静。我们可以用鼻子静静地吸气,心里默数4秒;然后屏住呼吸,默数7秒;最后,用嘴巴缓缓地呼气,默数8秒。
3.创造多元化的非语言表达渠道。家长可与孩子一起通过书写、画画等多种方式宣泄情绪,如为孩子准备一个“心情日记本”,告诉孩子可在上面写下任何想宣泄的话,或通过颜色和形状来表达说不出的复杂情绪,之后可将其撕掉。
踩住自我怀疑的刹车
青春期特点二:
容易自我怀疑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春期的核心心理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探索“我是谁”这一重要问题,他们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开始尝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渴望独立、被尊重,迫切想要摆脱“小孩子”的标签,形成独立的价值观。
在初三,孩子要应对频繁的考试、排名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来自家校社的期望等,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慢性压力源。面对这些现实压力和自身能力局限,他们很容易陷入深深的挫败和迷茫,遇到挫折就开始对自我价值全盘否定。比如成绩下降时,他们就认为自己“是个废物,什么都做不好”;和朋友闹矛盾了,就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没人喜欢”。
家长怎样“踩刹车”?
当孩子说“我真是个废物”“我什么都做不好”时,他并非在陈述事实,而是在表达痛苦的情绪。此时,如果家长只是说“别这么说,你很优秀”“一次失败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或者父母对自己说假话。因此,家长先要看到孩子痛苦的情绪,并给其提供宣泄情绪的空间;待其情绪平稳后,再引导他看到更全面、更真实的自己。下面,笔者介绍几个实用小技巧供家长参考。
1.把事情具体化。孩子有时会给自己贴标签,如“我是个废物”,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分析让他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事件(可能是这次数学没考好或这节物理课没听懂等),通过将模糊的情绪具体化,降低其带来的压迫感。
2.陪伴孩子转移关注点。当陷入自我怀疑时,孩子关注的总是那些自己做得不好的事,家长要引导其发现那些坏例子之外的情况,比如有没有哪件小事做得不错或开展得很顺利。家长要帮孩子更全面、完整地看待自己,比如当其因成绩否定自我时,要告诉他“我很理解你的难过,但你不能因为一次成绩不理想就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成绩也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指标,你在球场上努力拼搏的样子同样让爸爸妈妈骄傲”等。
3.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家长要让孩子做一些能体现自我价值且能带来即时成就感的小事。比如,家长可请孩子帮着解决家里的网络问题等,让孩子除学习外拥有其他能获得肯定和价值的渠道。
■ 温馨提示
及时识别“警报”信号
家长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行为和身体情况,在孩子出现一些异样时及时发现。
当孩子出现下面情况并持续时间超过2周,家长就要特别警惕了,在尝试用各种方式调整后仍没有改善时,要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情绪警报
焦虑情绪:孩子出现过度紧张、担忧,比如对考试成绩和未来表现出灾难化的想法:“我考不上好的高中了”“考不上我就完了”……
抑郁情绪:孩子情绪低落、不开心、容易哭泣;对事情丧失兴趣,总说没意思、感觉累;烦躁易怒,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等。
行为警报
孩子开始找借口逃避上学、考试,不愿出门社交,把自己长时间锁在房间里;学习非常努力,但注意力、记忆力似乎出了问题,成绩大幅下降;沉迷网络,无法自控地打游戏、看视频等,将网络作为唯一的逃避现实和情绪的出口;与家人、老师甚至同学频繁产生冲突,如言语顶撞、拒绝沟通;出现伤害身体的行为,如用小刀划胳膊等。
身体警报
还有一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直接表现为情绪、行为紊乱,而是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比如频繁的头痛、胃痛、恶心、腹泻,但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问题;也有孩子表现为面临考试等压力时出现心慌、胸闷、手抖等——这通常是心理压力“躯体化”的表现。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