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有妙招
三招告别考试“做不完”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 王燕霞
“这道题我明明会做,可就是没时间写了!”每次考试结束,总有考生带着遗憾叹息:“知识点都掌握了,解题思路也清晰,却偏偏栽在时间不够上,只能眼睁睁看着该拿的分数溜走。”其实,考场的“时间战”拼的从来不是谁写得快,而是比谁能找对方法、用对策略,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先破“心态关”:别让焦虑拖慢节奏
不少考生面对紧凑的考试时间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考前熬夜突击,结果考场上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盯着题目看半天也抓不住关键信息;二是过度追求完美,答题字迹稍不工整就反复涂改,反而挤占了后续题目的作答时间。还有考生一碰到难题就慌了神,越着急越“卡壳”,不知不觉陷入“紧张—耗时—更紧张”的恶性循环。
考生要想把控考试节奏,保持良好心态是重要前提。考前一周,考生要调整好作息,避免因熬夜影响考试状态;考场上,拿到试卷后先深呼吸3次,默念“按计划来,我能行”,用积极的暗示稳住心态。考生要清楚,考试的核心目标是“整体得分最大化”,而非“每道题都完美作答”,避免因过度雕琢细节而浪费时间。
再过“效率关”:用对方法省时间
部分考生做题速度慢,其实根源在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解题方法使用不当。
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一些考生公式、定理记不牢甚至记混。比如碰到二次函数题,别人能直接代入公式解题,部分考生却要花时间重新推导。在解题方法使用方面,一些考生解题全靠“蛮劲”硬闯,数学选择题明明能用特殊值法(代入0或1快速验证)或排除法等快速得出答案,偏要一步步硬算,不仅计算复杂容易出错,还白白浪费时间。
考生想突破“效率关”,关键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夯实基础,把容易混淆的公式、定理整理到便携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翻看,反复强化记忆,直到看到题目就能条件反射地写出公式、定理;另一方面,要巧用解题方法,选择题优先使用排除、特殊值、估算等“巧解”方法,解答题按照“标条件—找思路—分步骤”的流程推进,既避免跳步出错,同时确保稳扎稳打抢时间。
巧攻“分配关”:用“规律”掌控时间
即便考生基础扎实、解题方法使用得当,但若在时间分配上出了问题,同样会陷入“赶不上趟儿”的困境,最典型的就是做题时“钻牛角尖”。就像部分考生在数学最后一道填空题上“死磕”20分钟,等发现没思路想放弃时才惊觉时间已过去大半,后面的中档题又因心态急躁导致计算频频出错,最后几道压轴题更是没时间看,导致大量失分。
想要科学分配考试时间,考生需记住两个关键点:“3分钟原则”和“优先级排序”。答题时,考生可准备两支笔,用黑色笔答题,用红色笔标注暂时没思路的难题。一旦某道题耗时超过3分钟还没头绪,考生不要犹豫,立即跳过,先集中精力完成中档题和简单题,优先保证“会的题不丢分”;答完所有基础题后,再回头攻克红笔标注的难题,这时没有了“赶时间”的压力,考生的心态会更平稳,思路也更清晰。此外,考生日常练习时一定要脱离课本和笔记,独立答题,通过模拟练习反复检验自己的答题速度,把“合理分配时间”练成本能,这样到了学考考场便能应对自如。
考试抢时间靠的不是“拼命赶”而是“巧规划”。从调整心态到优化方法再到科学分配,考生把每一步都落实到位,就能在考场上从容作答,把时间牢牢握在手中。
■ 素材储蓄罐
命题作文:生活中的“微光”可能是一句鼓励、一个善举、一次传统文化的触动……它看似微弱,却为你指明方向。请以你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基础,描写“微光”如何照亮你成长的瞬间,以“遇见那道微光”为题作文,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本期是“微光”命题作文素材的最后一期内容,加之前两期,我们共为考生提供了十个主题,望其能激发你们更多的灵感火花,充盈你们的素材储蓄罐。
主题八:感悟自然
素材载体:墙角的小草芽
春雨过后,我在墙角发现了一株小草芽,它从坚硬的水泥缝里钻出来,嫩黄的芽尖顶着一点泥土。我以为它很快就会枯萎,可没想到,它顶着烈日、迎着风雨,反而慢慢长出了绿叶。有一天刮大风,小草被吹得弯下了腰,我以为它活不成了,可第二天一看,它又挺直了腰杆。阳光照在小草的叶子上,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这株小草就像一道微光,让我懂得了,自然的力量在于绝境中的顽强与不屈。
主题九:信息技术
素材载体:电脑里的编程代码
刚开始学编程时,我兴冲冲地想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可写的代码总是出错,游戏根本无法运行。我对着电脑屏幕发呆,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时,网上的编程老师通过视频连线帮我检查代码,他指着屏幕上的字符说:“这里少了一个分号,程序就无法识别了。” 跟着老师的指导,我修改了代码,当游戏成功运行时,屏幕上的小人欢快地跳动着。阳光照在电脑屏幕上,那些代码就像一道道微光,照亮了我探索信息技术的道路,更让我懂得,科技的魅力正是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到问题、在一遍遍修改中实现突破。
主题十:人间真情
素材载体:雨天的雨伞
放学时,窗外突然下起大雨,我没带伞,站在教学楼门口急得团团转。这时,隔壁班的女生将一把雨伞塞到我手里:“我家离得近,跑回去就行。”没等我道谢,她就冲进了雨中,校服很快被打湿。我握着还带着她体温的伞柄,看着她在雨幕中奔跑的背影,心里暖暖的。
第二天,我特意把伞擦干净还回去,递伞时她笑着说:“不用这么客气,下次你遇到没带伞的人,也帮一把就好啦。” 我点点头,走出教学楼才发现,昨夜的雨已经停了,天边正挂着片淡淡的晴云,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地面的水洼上,泛着细碎的光。我忽然懂得,人间真情有时就藏在陌生人的举手之劳中—— 就像这场及时雨里的伞,也像雨后天晴时的光,悄悄暖了人心。
(本期主持人 冯淑娟 胡 悦)
■ 开卷有益
《汉字王国》
【瑞典】林西莉 著 李之义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书中选取了200余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常用汉字,从与人类自身相关的汉字切入,再延伸至车与船、酒与器皿、麻与丝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范畴。作者更是将自己在中国生活时捕捉到的场景与考古发现、名家书法等相融合,为读者带来兼具知识性与审美感的阅读体验。
推荐理由:
作为外国学者,林西莉对每个汉字都充满好奇。比如,她不明白为何“女”字旁的字,有的满含美好(比如“好”),有的含义却那么糟糕(比如“奴”“奸”)。这本书不仅讲述汉字的结构,更从历史延伸到现实,为我们揭开汉字背后“中国人的故事”。
《诗的八堂课》
作者:江弱水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的?又该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等话题,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
推荐理由:这不是一本刻板的教科书,而是一场沉浸式的诗歌精神探险。作者以诗人的敏锐与学者的严谨将深奥理论转化为生动比喻。谈“肌理”时,他将诗歌语言质感比作“丰致与骨感”的交织;论“死亡美学”时,借鲁迅《野草》阐释“向死而生”的哲学内涵。书中金句频出,引领读者从诗歌的“此岸”抵达“彼岸”。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