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笔谈
放平心态 把期中考当成热身练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郑 璐
对初三学子而言,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不仅是对新学期知识掌握的首次检验,也是初中学考备考征程中的一次关键“定位”。对此,有的考生不以为然,有的却过度焦虑。那么,初三生该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这次挑战,从而为后续备考做好准备呢?
正视意义 摒弃不以为然的轻慢心
初三第一学期是一个过渡期,部分考生已进入学考备考状态,加快了学习节奏,但初三生浩宸(化名)的学习状态仍较为松懈,认为自己“离学考还远”,没有认真准备。在这种“一紧一松”的状态对比中,倘若他没在期中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自信心很可能会受到打击,不利于后续备考。
笔者建议,过于松弛的考生要把期中考试当作一次“热身”,拿出比平时更努力的学习状态,促使自己适应学考备考节奏和强度。这类考生可制订一个短期且可行的复习计划,从梳理课本基础知识开始,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前一阶段的薄弱环节,避免知识漏洞像滚雪球似的不断扩大;还可增加“实战演练”,找一份往年期中试题或模拟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前感受考试氛围和时间压力。
化解过度焦虑 摆脱恐惧心
与浩宸的情况相反,初三生子琪(化名)的父母对她期望很高,她对自己要求也很高,总担心考不好,时常陷入“万一考砸怎么办”的焦虑中。然而,过度焦虑会占用大量心理能量,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降低学习效率。而且,此类考生在考场上一旦遇到难题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脑“空白”,更加无法发挥真实水平。初三生切不可长期高度紧张,这会让身体处在高压状态,可能引发失眠、头痛等问题,最终损害自己的身心状态,影响备考。
焦虑的人通常“害怕结果”,无法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复习本身和问题解决上。备考过程中,考生不要总盯着“分数”这个结果,要专注于“今天弄懂这个知识点”“这次考试比上次有进步”等小目标。当感到焦虑时,考生可尝试深呼吸、听一段舒缓音乐或与朋友、家人倾诉,及时为心理“松绑”。此外,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两者是考生高效学习和稳定情绪的基础。
稳扎稳打 修炼长期备考平常心
考生要学会把握复习节奏。学考备考就像一场长跑,我们不能始终用同一配速跑完全程,所以心态上也要有张有弛。初三第一学期是起跑阶段,适度焦虑能让人保持警觉,让自己更专注地投入复习。最理想的备考状态是既不过分轻视也不过分恐惧,保持平常心能帮助考生跑得更远。
考生可把期中考试当作一场模拟演练、一次热身,体验学考的节奏与压力。此次考试成绩更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考生当下的努力与不足。我们不能只看卷面分数,更要关心分数背后暴露出的知识结构薄弱环节,为后续复习规划指明方向。
总之,考生要以平常心迎接期中考试,通过这次“热身练”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经验,以更强大的自己跑好后半程。
■ 家教信箱
疑问:孩子的学校刚刚重新分班,组建了新的班集体。这几天,孩子发现身边同学大都有了新的朋友圈,建了很多微信群,课间也总凑在一起玩儿,可她并未被邀请入群或加入聊天。她想:是不是自己太“奇葩”了,大家不愿意和她交流?她说自己也想跟同学搭话,但又怕被拒绝,每次话到嘴边又咽回去。她很担心会成为班里的隐形人。我该怎么帮她打破现在的局面?
回答:孩子愿意把内心困扰说出来需要很大勇气。从您的问题中,我能深深感受到孩子此刻的孤独与迷茫。在新环境里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感觉确实非常难受。
您要告诉孩子,进入新集体,大家互相并不是很了解,许多同学会通过建小群来寻找安全感,这是一种常见的“抱团”现象。但小群并不代表真正的友谊,很多时候只是暂时的心理安慰。孩子没有被拉入某个群,未必是孩子不好,更可能只是因为大家还不熟悉,或者他们也在试探和寻找的过程中。这种在新环境中建立的小群在大家密切了解后会不断变化,也会重新组建。
孩子说自己“害怕被拒绝”,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完全可以理解,她无需自责。如果孩子想尝试改变现状,您可以陪她慢慢来。首先,从“一对一”的交流开始,您可以教孩子明天试着找一个看起来比较友善的同学,从一句简单的问候开始。“你今天那节课听懂了吗?”“一起去食堂吗?”这种低风险的互动往往能逐渐积累安全感。其次,班级里一定有像她一样安静、尚未融入的同学,您可以让孩子留意那些同样独来独往或说话比较温和的同学,他们可能也在等待一个主动的微笑。最后,您要教孩子用行动代替焦虑。当我们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时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可以试着把注意力转移到具体事情上。当人专注于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情时,更容易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您可以告诉孩子多给自己一点时间,适应新环境不是比赛,慢一点也没有关系。这段时间也是她学习独立、认识自己的重要阶段。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她不是不够好,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和方法。
本期答疑人:曹大刚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理治疗师
■ 研学漫行
本期课堂: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如今的首都博物馆新馆位于西长安街的西延长线上。
作为隶属北京市政府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内涵丰富、功能完善,收藏着北京约70万年人居史、3000多年城市史、800余年京都史的珍贵遗存,也陈列着众多中华文明瑰宝,文物总数超20万件。首博通过频繁的国外巡展与引进高质量的展览,向观众展示众多博物馆珍贵藏品。
首都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仅在于收藏与展示,还负有整理、修复、研究北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并为国内外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教育、休闲与其他公共服务。
★ 镇馆之宝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藏品信息: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北京西城元代窖藏出土
藏品介绍: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部分用于外销国外市场,如西亚地区等,器型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形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属此类。
扁壶构思别具匠心,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尾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凤首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以捏塑成型,再合为一体。
★ 纸上研学
景德镇手工制瓷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初步建立;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为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工艺基础。到了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分工,“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至此,制瓷手工工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淘洗、制不、练泥、陈腐、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一系列工序环环紧扣。
如今,经过千余年发展,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汇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其行业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无法比拟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的文明印记
作为中国元代景德镇窑名瓷,青花凤首扁壶在中国目前仅存两件,分别由首都博物馆和伊犁州博物馆所藏,分别出土于北京西城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因此,它们可以说是元代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元青花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穿越地域、国家与民族的界限,融汇多种文化元素,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也反映了元代对外交流的盛况和不同文化的融合。研究表明,元代的青花瓷,色彩大多浓重、青翠、艳丽,这与使用了西亚波斯的钴料有关。元代波斯的优质钴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中国景德镇,再由景德镇的制瓷匠根据各地不同的审美习惯,生产出造型优美、色泽艳丽的青花瓷器,最终通过陆路、海上丝路运往世界各地。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