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孙 博
部分初三生常把考试丢分轻飘飘归为“马虎”,可翻开他们的练习册和试卷,满是日常学习里藏不住的疏漏:可能是草稿纸上演算步骤明明正确,但誊写到答题卡时却把“-5”抄成“5”;也可能是物理题没看清题干的“不”正确选项,直接选了“正确的”答案……这些看似“不小心”的瞬间,其实极少是偶然。所谓 “马虎”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考生习惯、能力与心态上的深层隐患。
“马虎”背后映射三类核心问题
1.答题习惯“毛糙”
部分考生在做选择题时漏看“选错误项”的“错误”二字;在数学草稿纸上算对结果,但誊写到答题卡时却抄错答案——这类失误源于“审题不圈画、做题赶速度”的不良习惯,反映出考生平时做题时为求快跳过题干关键信息直接作答,故而在考场上也容易“看漏”关键要求。
2.知识掌握“夹生”
部分考生容易在数学和物理的简单题上出现计算错误或公式记混等问题,比如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忽略“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错解“以”的含义——这些看似“马虎”的失误是因为考生没吃透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没有练就精准、灵活应用的能力。
3.心理状态“紧绷”
紧张时,部分考生会把“-”抄成“+”;答道法题目时,忘记“结合材料”要求——在高压下,考生容易被“怕失误、求速度”的焦虑占据,打乱了正常的答题节奏,“马虎”越易出现。
如何破局:从改答案到改习惯
1.习惯层面:练“慢审题,快做题”
审题时,考生要主动圈画关键词,用“×”标注“选不正确项”等反向要求,用“△”标注答题依据,确认审全所有要求后再动笔。完成答题后,考生要逐题认真检查,对照题干逐一核对是否答全要点,逐步养成“先审透、再作答、后检查”的习惯。
2.知识层面:建有效错题本
考生在改错题时不仅要抄录正确答案,关键要弄明白“为什么错”。对此,考生要先明确失误类型(如“知识弱项”“审题失误”),再补充对应的核心知识,改完后尝试不看答案重做错题,直到能完整说清“题干要求→解题步骤→知识依据”,才算真正补全漏洞。
3.心态层面:用“目标拆解”减少焦虑
考生可对照自己的能力短板,将大目标拆成具体可落地的小任务,比如“每天花10分钟复习文言文重点注释”“每天独立攻克一道数学难题”等。每周末,考生可复盘每个小任务的完成情况,用看得见的进度缓解焦虑;月底针对薄弱点做一次针对性检测,确认能力是否提升,用“小进步”增加信心,逐步积累“底气”。
家长助力:做孩子的“战略盟友”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马虎”,家长采用何种沟通方式至关重要。
1.共情先行,不指责
家长不要说“你怎么又粗心了”,可改说“因为看错条件丢分,你肯定很懊恼,咱们一起想想怎么避‘坑’”,把对立关系变成合作关系。
2.引导分析,不代劳
家长要多问“你觉得这次考试哪些失分能避免”“可以怎么避免”,让孩子主动找原因、想办法,而不要直接替孩子分析。
3.关注过程,不唯分
若发现孩子做题圈画题干、草稿纸写得整洁,家长要及时表扬:“你现在做题会特意圈关键词了,比之前仔细多了!”这种具体到行为的表扬比泛泛地夸“你很棒”更有效果。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