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总感觉很忙但却没成效;计划制订得仔细,执行时却总“掉链子”;一到家,手机就离不了手……别慌!国庆假期正是初三生找准方向、调整计划、重塑自控力的好时机。
别让“假努力”掩盖“没方向”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胡宝田
老师刚讲过的二次函数题,自己一做就卡壳儿;熬夜赶作业导致白天上课犯困;课后对着试卷发呆,在书桌前坐了一小时仍没进入学习状态……升入初三一个月,如果你出现了上述状况,别慌,这些迷茫的瞬间并不是你一个人的困境。突然混乱的日常其实是初三生适应新阶段的必经之路,而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正是考生调整节奏、打破迷茫的最佳时机。
识别“假努力”
很多考生开学后总觉得“越忙越安心”,却没意识到这种盲目忙碌正把自己拖进“假努力”的陷阱。以下3类典型问题在考生中最为常见。
想提分盲目刷难题。不少考生盲目和难题“死磕”,却忽略了基础题才是提分关键。到了考试时,考生很可能出现压轴题做不对、基础题也错一片的情况,最终导致成绩不升反降。
跟风赶进度。这种“假努力”的隐蔽性更强。考生见同桌每天刷多道数学压轴题,就跟风买同款教辅“硬啃”起来,却忽略了自己在基础题型上还存在短板,让别人的“加餐”成了自己的“负担”。
怕落后不敢停。一些考生总觉得“别人补,我不补就会落后”,却没留时间整理课堂笔记。过度密集的学习让考生连消化知识的时间都没有,最终使其陷入“学了忘、忘了补”的无限内耗中。
跳出“假努力”
国庆假期是考生调整状态的黄金期。为此,笔者分享 3个实用技巧,帮考生快速走出“假努力”的迷茫。
资源借力法:别把“迷茫”藏在心里。初三备考不是“孤军奋战”的征程,考生可以主动借助父母、老师、同学的力量,这能帮自己少走很多弯路。比如,考生可借助父母的力量,请他们帮忙监督学习进度、调节备考心态,避免自己陷入焦虑内耗;还可与同学组建互助小组,每天抽10分钟互相提问或交流学习方法等。
心态调节法:用“小反馈”对抗“大焦虑”。迷茫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恐惧。考生可通过“即时反馈”和“认知重构”,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能做的事”上。例如,考生可准备一个“进步本”,每天记录3 件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哪怕是“今天记住了5个单词”“主动问了老师1个问题”;还可转变负面思维,试着把“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换成“我今天又学会了一点”,把“别人都比我强”换成“每个人的学习节奏不同,我按自己的计划推进就好”,用积极暗示缓解焦虑。
任务拆解法:让学习计划落地。面对堆成山的作业、补不完的薄弱项,不少考生会陷入“越焦虑越拖延”的循环。对此,考生可采用列“每日清单”的方法拆解学习难度,具体形式如下表。
适度放松不等于无节制放纵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 张宏志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不少考生会感到初三的节奏比以前更加紧张,难免有些焦虑。其实,新学年才刚开始,知识的深度与难度还未完全呈现,考生出现的问题不算太多,借助假期,考生可适当放松,但切忌无节制地放纵,只有张弛有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这个假期,国庆节与中秋节相遇,正是激发考生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时刻。考生可以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地,增加书本外的知识,同时丰富假期生活、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标以及家庭活动的整体安排,考生要制订详细的生活、学习计划,明确每天学习、阅读、健身、参观等任务的时间。为确保计划切实可行,考生要细化并量化相应内容,同时留出一定的弹性时间。例如,在制订一天的学习计划时,考生要交叉安排各科学习内容,避免因长时间记忆同类知识导致记忆力下降,可参考下面的学习时间表。
国庆假期是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重要契机,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班主任,笔者建议考生的假期学习要做到“两整理、一检查”。
首先,“整理”各单元知识结构。考生要梳理每门学科的阶段性知识,可回归课本,按目录框架梳理内容,再结合笔记画出章节思维导图和跨单元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式,考生可总结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深化理解。
其次,“整理”各学科、各单元错题。在日常作业、小练习、周练中,考生应该已积累了一些错题。在这个假期,考生可将其汇总起来,先重新订正错题,再按错误类型分类整理到错题本上。不少考生会觉得整理错题很麻烦,但实际上经过梳理并吃透错题考查要点,考生的收效会比盲目刷新题更高。同时,考生可通过整理错题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单元体系,提升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最后,“检查”各学科基础知识点。考生可先花时间分析自己现阶段哪些科目学得吃力、在哪些单元或专题遇到了瓶颈,再有针对性地制订专题复习方案,“对症下药”。通过查漏补缺,考生能逐步提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若在学习“二次函数对称性及其应用”模块上有困难,考生可先结合课本与笔记温习相关知识,再通过适量习题训练总结解题思路与方法,最终学会举一反三。
用心打造学习“家空间”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张俊杰
这个假期,考生如何在休息放松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本文从居家环境营造、心理环境准备及外部环境选择三方面为考生提供实用建议。
外部环境布置:打造专属能量场
专属空间,隔绝干扰。考生可选一处相对独立、隔音的固定角落作为学习区,尽量远离床和电视。书桌靠墙摆放能减少干扰,让你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专注。
光线适宜,保护双眼。考生可优先利用自然光,将书桌靠近窗户,但需避免阳光直射。若光线不足,考生可选一盏光线柔和的高质量护眼台灯放在写字手的斜前方,确保其能照亮书本又不伤眼睛。
整洁有序,收纳有方。笔者建议考生桌面仅留当前学习需要的物品。此外,考生要善用笔筒、收纳盒等工具分类整理文具,告别“找不到橡皮的抓狂”;将资料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科目或专题,方便快速查找。
增添绿意,舒缓心情。考生可在书桌旁放一盆小型绿植(如绿萝、多肉),既能净化空气也能放松心情。
心理环境准备:打造“心理防弹衣”
积极暗示,自我激励。考生可在学习区张贴几张鼓励自己的小纸条;此外,还可每天给自己3次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早上醒来,考生可以告诉自己“今天状态会很好”;学习前,默念“我能专注完成任务”;睡前,回想“今天我又进步了一点”。
以做代想,克服焦虑。初三年级压力本就较大,国庆假期没了同学陪伴和老师监督,考生更易陷入焦虑,这时可通过听轻音乐、闭眼冥想等方式舒缓情绪。而“以做代想”更能直接减少焦虑,考生从行动中获得反馈既能增加自信,也能减少消极情绪。
先易后难,难易结合。状态不佳时,考生可从擅长的科目入手,进入状态后再过渡到较难科目;订学习计划时,可参考“莫法特休息法”设计3个科目的学习时间,然后再轮换学习内容。例如,考生可先学30分钟较难的数学科目,再做20分钟较为简单的道法练习,接着背10分钟英语单词,完成这3项任务后奖励自己15分钟休息。
选对环境才能沉下心来
如果家里学习环境不理想,考生可考虑去外部学习场所,优先选离家近的地方,如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或咖啡馆等。考生要找一个灯光合适、相对安静的角落,让自己沉下心投入学习,累了可以喝杯温水,看看窗外的风景,或看看身边同样在努力的人。
别把手机当洪水猛兽
北京市育才学校 刘 曼
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伴随着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其沉迷手机和我们当年痴迷小说、电视剧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娱乐载体变了。家长完全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既不现实也不明智,有远见的父母不该成为“筑墙者”而要当“引路人”。
屏幕时代 共塑自控力
在假期,家长与其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不如将它看作孩子成长中的工具与伙伴。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其实是教会孩子与“使用手机的欲望”相处。我们都知道,自控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慢慢培养的。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运用“番茄钟学习法”制订计划。比如,孩子学习45分钟后可以休息15分钟(具体时长可根据孩子的专注力灵活调整),每完成4个这样的“学习—休息”周期再进行30至40分钟的长休息。这种张弛有度的安排能让“休息”变得名正言顺,也能帮孩子逐步建立时间管理意识。
有奖有惩 共议使用规则
家长要建立“协商型家庭规则”,在尊重中帮孩子培养责任感。与其单方面定规则让孩子被动遵守,家长不如和孩子一起商量“手机使用协议”。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总时长,并明确其使用时段(如晚上9点后不用手机)及使用场合(如餐桌上不刷手机)。部分家庭还可采用“积分制”方法帮孩子合理规划生活,如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参与户外运动、主动承担家务等可兑换相应的手机使用时间。这样既能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又给予其适当自主权,让他更愿意遵守规则。
家长切记底线原则不可缺,执行规则要“温柔且坚定”,当孩子出现违规情况时不要大发雷霆,但一定要让他承担“自然结果”。比如,孩子若超时用手机,超时多久就相应减少次日使用时间。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保持前后态度一致,让孩子明白“规则不是说说而已”;同时,多反思当前的规则是否合理,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及其自控力的提升做相应调整。
用游戏打败“游戏”
真正能让孩子放下《王者荣耀》的,是和爸爸组队完成“密室逃脱”;能让孩子放下短视频的,是和妈妈一起录制“英语趣配音”……高质量陪伴的核心在于,父母不要做“监督者”,而要做全身心投入的“玩伴”。当家长用真实的互动、温暖的陪伴和满是欢笑的挑战填满孩子的内心,电子产品的吸引力自然会变弱。父母要做的从来不是抢走孩子的手机,而是递给他一个更有趣的“小项目”,并真诚地说:“来,我们一起玩!”
家长要学会培养孩子和电子产品的健康关系,这个过程或许慢且艰难,但却是孩子未来独立面对数字世界的必要准备。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这个假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让亲子关系因理解而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