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胡梦蝶) 近日,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此次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开展了各类活动。这场全民科普盛宴不仅丰富了公众的科学体验,更为青少年搭建起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重要平台。
据悉,活动聚焦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开展群众性科普等内容,在全国范围开展“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等系列特色活动。其间,主场活动探索“科学+文化+体验+消费”的融合科普模式,汇聚百余场主题展览和特色活动,打造“全月有活动、每周有主题、天天不重样”的科普嘉年华。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长期以来,教育部持续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其中,为健全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修订完善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化年级学段有机衔接,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目前,全国中小学一至九年级均已开设科学课,科学课总课时占比已增至8%—10%;同时,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也在持续进行中,各地不断探索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部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和使用规范,确定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中小学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如北京市发布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工作方案、应用指南,大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构建了“学、用、研、赛、创”“五位一体”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模式。
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探索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培育出更多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且具备扎实科研素养的青少年储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