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起  基础教育如何“扬帆”

发布时间:2025-05-14 期号: 1844期

 

  从AI助教到答疑大模型,从作业批改到教学设计……“人工智能+教育”正快速在中小学场景中铺开,掀起一场教育领域的“智慧风暴”。

  在智能技术迭代的当下,基础教育变革将走向何方?中小学生和教师又该如何拥抱变化?本期,我们对话各领域专家,探索基础教育如何在技术红利与人才培养之间找到平衡之道。

  

  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未来生存力”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  郭轶琼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历史性变革。当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进化为“智慧伙伴”,一个关键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基础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未来生存力”,使其在智能时代既掌握技术工具的智慧,又能坚守人文精神?

  信息辨别力让学生从信息的被动识别者进阶为主动思辨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设备、社交平台让知识获取变得更为便捷。然而,信息失真、算法偏见、认知过载等问题接踵而至。这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识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中错误信息、潜在偏见的能力,更要引导其形成批判性思维,学会在繁杂信息中筛选、分析和判断。

  伦理教育助力学生将硬核科技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随着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算法偏见、隐私侵害、人机关系失衡等伦理问题已成为全球性课题。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因此,将伦理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尤为重要。

  教育者要结合招聘算法歧视、自动驾驶伦理困境等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并非价值中立、建立技术决策要兼顾人文价值的认知框架。同时,基础教育应通过哲学思辨教育,帮助学生从权利、公正、尊严等维度评估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避免人文价值被工具理性侵蚀。

  理念重构促学生从知识接收转向能力攀升。当前,人类知识总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基础教育领域亟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这种教育的转变,不仅能构筑抵御技术异化的认知防线,更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精神灯塔”。而这应该就是基础教育交出的最具远见的答卷——让自主学习和终身成长成为学生在科技洪流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本领。

  

  AI+教育播种“人机共生”未来文明

  科大讯飞党委副书记、副总裁  任萍萍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以育人为根基,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适配双向驱动,播种“人机共生”的未来文明。

  教育大模型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教育变革的浪潮,而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快行道上,我们同样要努力“跑出加速度”。

  从技术层面来看,AI大模型可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而优质发展能够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讯飞星火大模型基于“机器思维链”的深厚基础,深度融合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研发出以“教学思维链”为驱动的教育深度推理大模型。同时,大模型的关键算法持续创新,紧密围绕教学、学习、考试、评价、管理、研究等核心教育场景,构建起一个科学、适切且数据安全无忧的教育大模型体系。这不仅能为教育智能化提供精准的支撑与保障,更将引领教育走向更加智慧、高效的新未来。

  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将服务亿万师生,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AI教育真应用打造“1+1>2”范式。“人工智能+教育”并非简单相加,而应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教育领域带来新模式、新动能,发挥人工智能与教学、考试、评价、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乘数效应。

  如何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答案显而易见:大模型发展,应用才是硬道理。因此,教育数字化与大模型技术的深度融合,应不断推进智慧教育产品的功能迭代与场景创新,以适应教育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需求。

  推动智能备课、个性化学习、精准测评、教学质量评估以及教育管理优化等一系列标杆性场景方案落地;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智能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构建起“技术创新—场景验证—规模应用”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这些不仅能确保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更将持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普惠水平,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带动师生智慧升级。当AI深度赋能教育场景成为常态,大模型技术辅助教与学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促使教师需全面提升在新一代深度推理大模型支撑下的智能工具使用、数据分析、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而面向学生,AI工具更跃升为学习助手。它可以基于学生日常作业、随堂测验、考试等过程性学情数据,智能识别其最近发展区及个性需求,给出动态学习路径规划和适切资源;开展交互式答疑辅学,进行启发引导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深化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科普大模型能提升学生科普智慧化水平,赋能中小学科普学习,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探求欲在与AI的互动中得到激发。

  

  从“凭感觉上课”转向“用证据教学”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  詹伟华

  当下,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基础教育的底层逻辑。这场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技术冲击下,完成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依赖经验直觉教学转向运用数据剖析发现教学规律,以科研思维破解教育难题。

  在教学层面,教师要从“凭感觉上课”升级为“用证据教学”。AI时代,海量教学数据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资源,但数据本身不会自动转化为教学智慧,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经验主义的惯性思维,学会运用人工智能工具,重视教学数据采集,为后续分析提供扎实基础。同时,教师要具备数据关联分析能力,借助AI技术挖掘隐性教学规律,形成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范式,让数据思维成为改进教学的“指南针”。

  在专业层面,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型为“研究型”。面对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借助AI技术实现精准突破。例如,教师可通过分析学生作业的语义表达特征,定位知识理解偏差的深层原因;利用AI模拟不同提问策略下的课堂反馈,快速迭代教学设计方案。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AI技术挖掘教学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将数据结论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策略,开展微课题研究。如此一来,教师既能成为教学改进的实践者,又是教育规律的发现者。

  

  教师要跃升为教育的创新者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助理研究员  张昕妍

  教师要从“技术工具使用者”跃升为“教育创新者”。当教师将科研思维融入教学日常时,就能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形成具有普适价值的教学成果。例如,教师将从学情数据中发现的注意力分布规律,转化为分层教学节奏调整方案,就能从本质上实现用数据破解教与学动态平衡难题;同时,通过采集相关数据、设计个性化探究路径,教师便能形成以学生思维发展为圆心的教学策略。可见,当教学实践被提炼为可推广的思维诊断工具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使用者,而成为了教育创新者。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终极答案不在算法里,而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对品格的塑造、对学习本质的理解中。在“人机共生”的教育新生态中,坚守育人初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才是智能时代基础教育的真正意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