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呼唤传统家访回归

发布时间:2017-04-24 期号:

  近日多地诸如“千名教师家访”“万名教师家访”的新闻见诸报端,引起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时社会对弘扬家访传统、回归朴实情感的呼唤。

  曾几何时,家访是一个很亲切熟悉的字眼。在过去通信手段不发达的年代,上门家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在有些条件艰苦的地方,老师甚至花一整天时间,跋山涉水,只为去做一个孩子的家访。当老师带着对学生的关爱,带着对家长的真诚,敲开他们的家门,是多么温暖人心。多少年来,一代代教师通过家访的优良传统,温暖了一代代人。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家访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师生、家校慢慢习惯于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快捷方式交流。诚然,现代多元的交流方式有其便捷高效性,但始终无法代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无法传递出传统家访的情感温度。现代教育中,传统家访仍然具有生命力,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家访,深入孩子的家,深入孩子的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家是孩子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敲开孩子的家门,就敲开了孩子的心扉。家访会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孩子不在学校仍继续享受老师的关爱,对孩子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老师、家长、孩子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心贴得更近。在这种情感氛围下,老师和家长能更有效地沟通,相互获得理解和支持,争取对孩子教育的密切配合,达成一致。老师能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个性习惯及家庭教育方式,倾听家长心声,便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学习情况,探讨教育方法,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这样,家校共赢,教育有了立体效果,最终实现对孩子的成功教育。

  传统家访是润物细无声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也许其作用不能立竿见影,但一定是持久深远的。这种优良传统不应因时代的变迁而黯淡消逝。期待久违后的回归,家访会注入新内涵,焕发新活力。

(孟 红)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