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学生“月宫”生存370天重返“地球” 再创世界纪录

发布时间:2018-05-21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 黄粉虫吃起来是什么味道?“月宫”里种的胡萝卜和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5月15日,随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的舱门打开,在场的人找到了答案。

  当天上午9时许,刘慧(舰长)、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名研究生志愿者微笑着走出“月宫”,手里还拿着亲手在“月宫”种植的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草莓等,分发给舱外欢呼着祝贺的人群。至此,月宫一号内进行的为期365+5天、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月宫365”实验获得圆满成功。

  “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至2018年5月15日出舱,共历时370天,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

  此次出舱时间比原定计划延迟了5天,是“故意”模拟的突发状况,舱内志愿者事先并不知情,意在观察志愿者心理状态。实验志愿者共有8名,分为2个乘员组,设置3班。1组值第一班,持续时间60天;2组值第二班,持续时间200天,已打破此前由俄罗斯创造的同类系统中最长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1组再值第三班,持续时间105天。1组志愿者为刘慧(舰长)、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人,2组志愿者为刘光辉(舰长)、伊志豪、褚正佩、王伟4人。此次出舱为1组4名志愿者,标志着“月宫365”实验顺利完成。8名乘员志愿者获得北航冯如杯科学探索特别奉献奖。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365+5天的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月宫365”实验,闭合度水平超越了月宫团队2014年创造的世界纪录,达到了98%。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介绍,“月宫365”实验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生物调控技术,并通过实验过程中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换班更替、停电及设备故障冲击等突发状况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明确了影响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发现了在幽闭空间中自然光制度变换对人的生物节律和情绪的影响规律,发明了模拟自然光变换调节人体生物节律和情绪技术和设备;建立了植物长期连续高效栽培技术、营养液长期循环利用净化和调配技术。

  人机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表示:“‘月宫365’实验成功,对于人类实现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月宫一号所积累的经验、技术、成果,将为建立月球及其他星球长期驻留和飞船星际飞行提供有益的参考。”该项科技成果也可探索在地球上特定情况下的推广应用,比如缺水地区、高原缺氧交通极不便地区和提高现有透明温室大棚单位容积产量方面。“月宫365”长时间的密闭生存实验获得的生理和心理数据,以及研究建立的调控措施和技术,将为未来的星球基地探索活动人员的健康保障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