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如何坚守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7-03-1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马海丽

  3月10日,是美国私立寄宿高中放榜的日子,被录取的中国小留学生将远赴海外生活和学习。教育部不久前公布,2016年我国有54.45万人出国,43.25万人回国。对小留学生来说,在学习国外知识文化的同时,不丢掉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这样才能与其他国家留学生平等对话,并在回国就业时更快融入。

  适应当地文化不等于抛弃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更早地出国留学,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可以想象,在欧美文化中学习、生活的同时,这些“小留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会相对减少。

  “这不意味着留学生只能适应当地文化、抛弃传统文化,家长还是有很多办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的。” University First英国公立预科(简称UF)中国办公室的刘馨远说,在出发前,家长不妨与孩子共同准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待到达国外后让孩子赠送给老师、好友,在帮助孩子融入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民族认同感;或者在孩子用英文学习、生活的同时给予一些引导,鼓励孩子用中文进行一些活动,达到两种语言文化系统的平衡。

  UF毕业生Even(化名)就开设了自己的新媒体公众号,在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下坚持用中文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现已升入英国前五的华威大学的UF毕业生Leslie(化名)在英国积极参加第七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英国地区选拔赛,所在团队打败剑桥大学等顶级大学,获得预选赛季军。使用中文辩论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视为学生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过程。这些都是平衡两种文化、保护自身传统文化的表现。

  保持传统文化不会被文化落差冲击

  初到国外时,小留学生群体会体验到和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他们都将经历一个“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会不断地将中国的文化和欧美文化进行对比,而正是这种对比,会增强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世界人,而不是“香蕉人”。在UF的伯恩茅斯学术中心,经常会举办一些与国家文化相关的活动,各国学生聚在一起展示自己民族的美食、风景、文化。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认知。

  对于出国后价值观改变从而越来越疏离中国文化和习俗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家长要帮助中途留学的孩子客观地看待留学问题,明白留学是为了学到更前沿的知识,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以对照东方社会的发展,打开眼界,改变看待问题的思路,而并非要遗弃或否定本国的文化和传统。

  若有这样的铺垫,孩子就会很清楚出国的目的,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不是被文化落差“冲击”得分不清东西南北,全盘否定东方文化和传统。要刻意让孩子从小多关注和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在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的元素植入他们的意识中去,以此来避免日后成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仔”。

  家长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交流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孩子在沟通途径上都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沟通。

  刘馨远建议家长与孩子建立知心朋友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尤其是春节、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家长要把节日气氛和传统文化传递给孩子。

  在经历国际化的教育后,孩子的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对很多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候,如果家长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平等沟通,和孩子共同成长,会提升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让孩子更愿意与家长分享生活;如果家长独断专行,对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持武断态度,久而久之会形成隔阂,不利于维护关系。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