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 见

发布时间:2018-05-21 期号: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学生 李雯菁

  遇见很美,它有一种魔力,让绿芽长成参天大树,开成曼妙花朵;让雏鸟丰满羽翼,在空中翱翔。或许正是这魔力让我遇见了应县木塔,并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次与它相遇,是在山西旅行的途中。

  高耸入云的木塔在现代建筑群落中格外显眼。红褐色的木料在灰色的天空映衬下,就好像在燃烧。我远远地望着它,在静默的燃烧中,好像在诉说着什么,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当我站在巨大的木塔前,感受和远观时完全不同。如果说远观时的应县木塔是炽热的,那么近看时,它便是宁静的。在人群的嘈杂中,它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凝视远方。通过介绍,我才知道这里是存放释迦摩尼舍利的地方,同时还存放了大量佛教经书。无数学者在这座静穆的建筑中获得精神养分。那一次,那萦绕鼻尖的淡淡木香令人久久难忘。

  第二次与它相遇,是在荧幕中。

  应县木塔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出现。看着这座熟悉的木塔,我心里一阵激动。也是那时,我才知道应县木塔建于辽代,从修建至今经历过多次地震、火灾、雨水及战争炮火的侵蚀。弹片在它身上留下许多痕迹,而它依然不倒,这是多么高超的技艺,多么强大的气节。

  全塔由全木质结构组成,共有50余种斗拱连接,每层中还有一个暗层。据说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看到应县木塔时,被木塔的气场震慑,几乎要跪下。他说:“我跪的不是塔中的佛,而是建造这座塔的人。”工匠们以肉为梁,以骨为柱,用血液造就了木塔的奇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气概。那一次,听闻这些介绍时我心中由自豪而产生的热血沸腾之感至今记忆犹新。

  第三次与它相遇,是在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中。

  即便应县木塔缩小为模型,在我眼里它依旧很高大。优美的比例与精致的结构汇成的庄严和包容让我想要流泪。讲解员在讲到木塔的时候惋惜地说:“由于结构被更改过,它已经倾斜了,将来……”我垂眸注视着牌子上的介绍,沉默不语,强烈的担心瞬间涌上胸口。这一次,我陷入了沉沉的思考,如何才能保护它?我思索至今。

  这是我与应县木塔的相遇。在相遇中我认识了它,也认识了流传至今的中国工匠精神与传统建筑文化,像奔腾不息的江河,像熊熊燃烧的烈火。

  就这样,我与它相遇,恐又终生难忘。

(推荐教师:苏 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