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我家的高考故事

发布时间:2017-12-18 期号:

教育部考试中心 姜春红

  对很多老百姓来说,1977年也许不是一个记忆深刻的年份。恢复高考,可能更多欣喜的是那些父母辈都是知识分子的家庭。和今天举国之力办高考的盛况相比,大多数人还是该干嘛干嘛,并不是很明白“恢复”的意义。

  我的家庭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1977年,爸爸部队复员后在县城一家制作滑石粉的工厂做人事工作,妈妈是县里五金公司职工,因工伤在家病休。姐姐读小学五年级,马上要升初中,哥哥读小学二年级,而我只有5岁,没上幼儿园,每天跟在妈妈身后串门、聊天,或者她发病时替她捶腿……那时候的高考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父母来讲并不是很懂,只知道大学生是很高大、很遥远的事。他们的理想是我们3个能够接班,而让他们发愁的是两个工作位置却有三个孩子,多出来的一个有些难办,仅此而已。

姐姐考上了大学

  我们家开始接触高考是上初三的姐姐面临初中毕业。班里有些孩子的父母是老师,所谓当地的“老师孩子”。这些“老师孩子”懂啊,都说要上高中要参加高考要上大学。于是姐姐也回家跟妈妈商量,说老师的孩子都要考高中,自己也要读高中,不想初中毕业就工作。妈妈当时还是很犹豫,毕竟姐姐是家里老大,她身体不好,还指望姐姐毕业上班挣钱、干家务。姐姐进行了抗争,并跟妈妈保证,她以后上了大学,爸爸妈妈的养老由她来负责。最后斟酌再三,妈妈觉得既然老师的孩子都走这条路,那就应该没大错,于是就同意了。姐姐当时是班长,学习不错,顺利考入了县城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宽甸一中。

  升入高中的姐姐学习很刻苦。她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全靠用功勤奋。姐姐经常让我考她英语单词,一遍又一遍。那年我已经上小学了。哥哥升到初中,展现了一个天赋,就是愿意做木匠活儿。起因是家里来了个木匠打了几件家具,哥哥旁边瞅着居然就学会了一些,然后就开始自己动手。先是自己做了把小椅子,还不错,能坐人。后来又打了把大椅子,家里用了很多年。爱好刺绣的妈妈还在椅子背上描了一张荷花图,于是椅子背上就出现了一幅烙出来的荷花图,还挺好看的!接着哥哥又打了一张大床,那张床一直放在我家的小屋子里,姐姐、哥哥和我三个人都是在那间阴冷潮湿的小屋里,睡在那张床上,度过了我们的高中生涯,直到我们上大学离开。哥哥的手艺最开始得到大家的表扬,慢慢到了初三,妈妈发现不对劲儿了!我记得很清楚,那一次哥哥的数学考了10分,英语考了5分,被妈妈拿着笤帚满院子追着打,之后开始禁止他做木匠活儿,要他一心一意学习。这时候姐姐第一年高考失利了,正在复读。妈妈经常叨唠着“拿了200元的复课费用,还不知道能不能考上,高中读亏了,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工作”等话。姐姐压力很大也很委屈,那时家里还不是很重视高考,高一的时候她还要干很多家务,所以姐姐也没多少时间学习。复课的一年,妈妈终于不让她做家务了。她也争气,1983年的秋天,我家终于有了第一个大学生。

  姐姐考上大学当时还是很轰动的。在父母的家族里,在邻居的孩子堆里都是第一个。记得我大娘家的三儿子在我家后窗打探消息,听说姐姐考上了,转身就走了。他已经复课三年了还是没考上。在亲朋好友的恭喜声和艳羡的目光中,妈妈终于享受到了那份来自高考的喜悦,认识到了高考的重要性。以后孩子可以不接班就能找到工作,要知道那个时候大学生是包分配的啊!

  妈妈让姐姐学习中医,认为家里有个医生比较方便,能沾光。后来事实证明,妈妈是睿智的。于是,一个清晨,爸爸用自行车驮着姐姐的行李送她去火车站,我在旁边跟着,姐姐梳着两条大粗辫子,穿着妈妈手工缝制的蓝色西服。她偷偷塞给了我一个大红苹果,那个时候苹果很难吃到。课间操时,我在操场的篮球架子下偷偷把大苹果吃了,特别甜。那一年我初一,而我家的“小木匠”也在妈妈的棍棒监督下,通过一年的努力,卡线考进了宽甸一中,搬进了我家的高考小屋,开始了他的高考生涯。

“小木匠”哥哥的高考生涯

  哥哥高中开始努力了,但是毕竟底子差,成绩也不是很好。高考那年,幸运再次降临,他居然比高考分数线多出了2分,被沈阳农业大学水利设计专业录取了。妈妈很是欣慰,专业是她选的,她认为这专业跟哥哥的“木匠”天赋是相通的,而且好找工作,更何况沈阳农大还是重点大学,只高出本科线2分就上重点非常划算。哥哥欢欢喜喜上大学去了,我也波澜不惊地考入了宽甸一中。毕竟,我们姐弟3个里,我是最聪明的,考上重点高中几乎没什么悬念。当然,也没什么人表达更多的欣喜,我有点失落。

  鉴于我们家里已经有了两名大学生,远近闻名,而我也上了重点高中,所以,直接被说成我家第三个大学生了,而我也是理所当然地这么认为,于是,高中的我开始放松了,成绩一落千丈。妈妈又开启了对我的挽救工程,把我家最后一个孩子送到大学成了她的“执念”。“三名大学生”的名声让我们“骑虎难下”,我必须考上大学!

我磕磕绊绊上了大学

  那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高考的重要性。姐姐毕业分配到省府医院,是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考个好大学、分到大城市、找个好工作”成了一道紧箍咒,白天学校老师念,回家妈妈念,放假亲戚念……我就是在这样的“高压”和“碎碎念”中度过了高中时期,磕磕绊绊地考上了大学,也到了姐姐、哥哥上大学的城市。这回,妈妈帮我选了计算机专业。本来我选的是最喜欢的生物,结果爸爸跟单位同事说起,同事不理解,问生物是不是“苍蝇、蚊子、蛤蟆”。于是爸爸怒了,回来逼着我改专业。妈妈翻看报志愿的书籍,给我选了一个看着不是很懂,但感觉很时尚的“计算机”。没想到歪打正着,等我毕业时,计算机专业真的很热门,很好找工作,妈妈又明智了一回!

  我家三名大学生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从姐姐开始,将近10年的时间,我们全家在为高考奋斗着。父母节衣缩食熬白了头发,为了贴补家用租地来种,用微薄的工资供养了三名大学生,家里几乎连肉都很少吃到。妈妈十几年很少有新衣,我的衣服要么是妈妈做的,要么就是捡姐姐的。这样艰苦的日子随着我的毕业结束了,家里终于走完了10年的高考之路。1994年我本科毕业,1995年父母卖掉了县城的老平房到了沈阳(姐姐和哥哥毕业都留在了沈阳工作)。我们全家终于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改变了人生轨迹,成为恢复高考的受益者。

  现在,我们家的下一代也陆续开始参加高考了,有些已经毕业工作了。当然,现在的大学生不再包分配了。今天的高考相对那时招生量大增,虽说成绩差不多的孩子都有书念,但是整个家庭的投入程度却远远超出我们那个时代。从孩子出生前的胎教开始,恨不得就为将来做好准备,更别说一路不停歇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孩子们一直在学习、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吹拉弹唱的技能。可是有多少是孩子自觉自愿的呢?还可能出现我家当年的“小木匠”吗?

  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最感谢的还是高考!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一个小县城最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没有高考,就没有我们发展的机会,未来也可以想象。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在中国何止千千万,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的家庭又何止万万千!很多人诟病高考,认为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高考给了大多数人一个平等的机会,给了平凡家庭一个努力的方向,保障了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借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以此篇回忆感谢改变了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命运的高考!

(本文已收入教育部考试中心恢复高考40年纪念文集《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