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名录 传统文化登上世界舞台

发布时间:2016-12-05 期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人依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的影响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其对于人们掌握气候、适时耕种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它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入了“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契机,令人欣喜。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短短的口诀,把二十四个节气概括在了一起。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不同的节气,有着不同的作用,或标志季节的转换,或表现物候的变化、反映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二十四节气入选“非遗”,在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也有益于我国青少年重温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杨 柳)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