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分斋教学”

发布时间:2007-03-28 期号:

赵蓁茏

  胡瑗(993-1059),字翼之,江苏泰州(今江苏如皋)人,安定学派的鼻祖,世称安定先生。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门生弟子满天下,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
  胡瑗生于官宦家庭,祖上居住在陕西路安定堡(今陕西省子长县),因其祖父胡修被派到泰州去做司寇参军,所以举家迁居到泰州海陵,其父胡讷,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胡瑗自幼聪敏好学,7岁能文,13岁通晓五经,家乡人都视他为奇才。出人意料的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他却一生不考科举,而是选择在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里讲学,成为一名塾师。
  在他主持的学校里,除教授儒经外,还教给学生各种专门技能,如农田、水利、算术、军事等。为了方便学生分门别类地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胡瑗创造性地采用了“分斋教学”的体制,在学校里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又名“治道斋”)。在胡瑗的指导下,学生分别进入经义、治事二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专长,集中精力学习,终有所成。这种教人以实用性知识的授课方式和当时尊崇浮华声律辞赋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胡瑗教人能尽其才,其弟子中,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了专家、学者和一代名人。如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倪天隐等;长于政事的范纯仁、钱公辅等;长于兵战的苗授、卢秉等;长于文艺的钱藻、藤元发等;长于水利建设的刘彝等,都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欧阳修曾称颂胡瑗道:“吴兴先生富道德,诜诜子弟皆贤才。”他的儿子欧阳发也是跟从胡瑗学习而成为了学识渊博的通才。
  胡瑗通过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并继承古代教育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直观法、游戏法、游历法四个方面。讲授法迄今为止依然是一种非常重要和主要的教学方法。胡瑗授课的特点就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联系实际。有一次,他在讲授《三礼》时,因其中所载礼仪器物久已失传,无实物供学生观摩,于是自制挂图,置于讲台之上,供学生学习和欣赏,以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上古礼仪内容,使“人人得窥三代文物之懿,朝夕对之,皆若素习。”难解的内容就这样解决了,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直观法。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学生的性情,增进师生的情谊,胡瑗还注重开展游戏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宋史》中曾记载他于每次考试之后,率领学生去首善堂(当时的礼堂)尽情奏乐歌诗的情形:“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首善,雅乐歌诗,乙夜乃散。”此举在当时的学校里是非常少见的,对后世教育家如明代王守仁等人大有影响。他采取的游历法更是将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日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因此,他经常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游览名山大川,他要通过游历法培养出一批真正的学者。
  胡瑗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宋王朝的重视。1044年朝廷令各州县兴学,并在京城创建太学,派专员去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1052年,他被调进京师担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并主持太学。这时的胡瑗已饮誉天下,各地学子云集京师,当时吏部录用的官员,有近半数出于胡氏门下。
  胡瑗适应了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发明了“分斋教学”法,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